基于规则与事实的司法哲学范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畴论文,司法论文,事实论文,哲学论文,规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在个案司法过程...
杜威与美国大学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美国大学论文,杜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中图分类号:G40-09...
魏明[1]2004年在《论冯契的本体论思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冯契先生的智慧学说(广义认识论)是一个创造性的体系,它以回答时代问题为出发点,在思想文化领域解决了“古今中西”之争,这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前,学术界对冯先生的认识论思想已有了较多的研究,但对其本体论思想的挖掘工作还远远不...
曹阳[1]2004年在《立足语文教学,聚焦人文教育》文中研究说明立足语文教学,聚焦人文教育是每个语文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通过对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现状透视来剖析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欠缺的原因。在透视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开展人文教育进行反思。通过对历史轨迹的追溯以及从哲学、心理学等视角...
张薇[1]2010年在《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团队精神已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一项基本素质要求。对于我国当代大学生而言,团队精神在其自身成长和未来发展中,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团队精神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本文主要着眼于我国当代高校大学生,旨在对大学生的...
崔政[1]2013年在《当代科学与技术知识所有权问题》文中研究指明在大科学时代之前,科学知识是公有的,技术知识产权则由专利权保护,两者的界限是清晰而明确的。科学公有主义是默顿科学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院科学时期为科学共同体广泛认同和遵守。随着科学实践的变迁和科学哲学理论的发展,默顿基于本质主义的规...
李仲泉[1]2004年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审美范式的审视》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为一种审美范式所主宰。作为一种宽泛的界定,审美范式概括了一大批音乐教育实践者和理论者的思维。他们的信念:美育,然后音乐教育;他们的问题:音乐教育过程如何成为审美过程?他们的解题方式: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审美范...
赵长林[1]2004年在《科学课程及其变革的社会学审视》文中指出对科学课程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分析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本研究运用社会学、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课程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科学课程方法论、科学课程及其变革的人文取向、科学课程与意识形态、科学课程与社会控制、传...
叶绪江[1]2003年在《交往理性与学校组织范式的反思及建构》文中指出“交往理性”是德国社会批判学家哈贝马斯为了拯救理性和“现代性”提出来的,目的是以整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来化解理性的吊诡:工具理性僭越于价值理性而造成人的主体性的迷失与偏颇。其旨趣在于主体间性,即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联性。与传统理性“...
王君[1]2003年在《现代科技运动中艺术与设计的对流与整合》文中认为设计作为艺术之母,艺术之本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分离,艺术与设计开始各自独立,形成新的层次和结构。在十九世纪的科技运动的工业文明中,根植于前工业时代的旧生活方式瓦解,设计开始转向与科技结合,艺术与设计分道扬镳...
刘占峰[1]2003年在《心灵哲学视野下的常识人的概念图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灵哲学是当代西方哲学家关注的重心和热点之一,塞尔称之为“第一哲学”。常识人的概念图式是普通大众在描述、解释和预言人时所使用的概念框架,它代表着常识的入学观。在心灵哲学的大背景下观照常识人的概念图式,可以拓展人学研究的视...
孙宇[1]2017年在《文化转向视域下的莫言小说英译研究》文中认为正如欧洲叁大汉学家之首的荷兰着名汉学家施舟人所说,“中国文化意义重大,不能被中国人独享”,中国文学也是这样,应该让世界读者共同分享。纵观20世纪至21世纪初,中国现当代文学并不逊色于其他国家的同时代作品。虽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中...
陈杰[1]2002年在《丰盈人性:当代道德教育的应然追求》文中研究说明人性的完善是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和目的。人是教育的目的,人不能无精神,道德教育亦不能无精神。建构人的精神完园,启发人的生存意义,将人生引向对精神的追求,成就丰满的人性,使人成为完善的人,应当成为道德教育的根本追求。本文即对这一问题进...
许阳[1]2002年在《“人的全面发展”的中国化进程——从可能性到现实性》文中研究指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一个从可能到现实的转化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理论可能性。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它提供了制度前提——制度可能性,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文化基础——物质和...
张思明[1]2001年在《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价值论探析》文中提出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已经载入宪法。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法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
张文斌[1]2006年在《关于普世伦理的若干思考》文中指出普世伦理并不是一个后工业时代才出现的新事物,它反映了人类普遍道德的历史传统,而全球化进程中的全球问题和全球道德危机强化了人们对其的追求,使之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时代性的课题。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学者对普世伦理不同理解的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普...
吴兴涛[1]2010年在《俄汉语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比是语言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一种语言的特点只有通过与其他语言的对比才能使其更明确,更易于被认知。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所对比的语言的特点,从而促进对比与被对比的语言的研究。自从沃尔夫于1941年首次提出了“对比语言学”这一术语以来,对比...
黄文前[1]2000年在《试论“视域融合”》文中认为伽达默尔是公认的本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其哲学解释学开创了哲学和美学研究的新境界。他持守着传统的人文理想,深入地考察了“人”的生存状态,为实现共同的幸福提供了一种新的视域。笔者认为,伽达默尔以达成“理解”的“视域融合”为根本目标,从本源性、偶缘性...
田湖[1]2014年在《慧远《大乘义章》涅槃观研究》文中提出涅槃作为佛门修证的终极目的,无疑受到了芸芸众生的极大关注。然而,离名绝相而又应化万端的涅槃究竟是什么却很难表达清楚,甚至有很多对佛教不甚了解的人,就直接将涅槃等同于死亡来用。这无疑混淆了佛门中最关键的名相,给人们理解佛教带来了极大的障碍。为...
曹亚楠[1]2015年在《价值多元时代道德教育的困惑与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们进入到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价值的多元赋予了每个个体主动选择自己所委身之价值的权利,使得持不同观念的人可以竞相发声,为自己辩护,但同时也带来了选择的苦恼和不同观点的激烈争辩。由此,在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