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梦珺[1]2003年在《黄土丘陵沟壑区沙棘、柠条林地水量平衡及土壤水分生态特征》文中指出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依靠土壤来提供。土壤中的水分受降水、林冠截留、植物蒸腾、土壤蒸发、地表径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在黄土五陵沟壑区,降水通常是该地区土壤水分的唯一来源,植物蒸腾以及土壤蒸发是主要的支出项。...
钱少猛[1]2003年在《遥感像元分解方法及其在滇池水质监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作为“滇池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国家攻关项目的“滇池水华污染遥感监测与水域生态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子专题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主要是利用遥感像元分解技术,为滇池水质污染遥感监测与评价提供技术支持。由于传感器空间分...
任洪玉[1]2003年在《基于GIS的中国径流输沙时空动态变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着眼于区域水土流失评价模型对于径流泥沙因子的需要,利用水文站实测数据,以全国为研究对象,在GIS支持下,利用径流泥沙物质平衡原理,计算机制图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在多种时间尺度上(包括多年平均、10年、年)对全国径流泥沙...
程路[1]2003年在《秦岭山地辐射和气温空间分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用秦岭地区36个气象观测站1971-2000年30年气候整编资料的月平均气温、日照百分率资料,1961-2000年西安日射资料,以及秦岭地区1km×1kmDEM数据,对秦岭地区山地辐射和气温空间分布进行研究。根据山地气...
安韶山[1]2004年在《黄土丘陵区土壤肥力质量对植被恢复的响应及其演变》文中认为土壤肥力质量的恢复、保育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及植被恢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针对土壤学与生态学研究的前沿性科学问题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对黄土丘陵区典型地区(宁南宽谷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年限及其不同植...
张映翠[1]2005年在《乡土草本植物对干热河谷退化土壤修复的生态效应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壤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特别是人为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导致土壤的农业生产能力或土地利用和环境调控潜力,即土壤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其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特征的过程,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退化...
张远东[1]2002年在《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与绿洲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植被数量分析方法,分析了荒漠绿洲过渡带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优势种生态位、群落排序与分类、种群空间格局,以及它们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通过划分景观样带,分析了阜康土地利用景观生态格局的特征、动态及其影响因子;通过阜康叁工河...
马超飞[1]2002年在《基于关联规则的遥感数据挖掘与应用》文中认为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潜在、有价值的模式或规则的过程。70年代以来,随着遥感数据获取技术的迅速发展,遥感数据及其数据产品实现了长时期积累。遥感数据处理技术滞后于数据获取技术的现状,已经满足不了“十五”期间开展的国土资源大调查、...
黄高花[1]2002年在《陕北黄土高原集水造林水分环境容量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目的在于通过对集水造林的土壤一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中水分运动规律,及水分与林木物质生产关系的系统研究,分析探讨下列问题:·陕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林木生长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和所允许土壤水分亏缺程度·...
王兵[1]2002年在《绿洲荒漠过渡区水热平衡规律及其耦合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绿洲荒漠过渡区的生态系统属于典型脆弱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近年来该类型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严重受到威胁。地处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交汇地带的民勤,经过长期的演变和人为干扰,加之风沙侵袭、植被退化,造成目前绿洲萎缩,生态系统...
杨万勤[1]2001年在《土壤生态退化与生物修复的生态适应性研究》文中提出土壤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系统、土壤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而构成的有机功能整体。土壤生态退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及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作用或二者共同作用下造成的土壤生态系统结构破坏...
李云梅[1]2001年在《水稻BRDF模型集成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其总产量占世界第一位,因此,对水稻的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测历来都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而遥感技术提供了周期、迅速、大面积获取农业信息的手段,能够从宏观上实现对作物的全面监测,因此,在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测方面是...
张宏伟[1]2001年在《遥感技术在岷江上游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岷江上游流域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所列的重点治理区域,是长江的重要源头区域之一。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干扰,尤其是对天然林资源的过度采伐,森林资源衰退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遥感技术具有的宏观、综合、动态、快速的特...
侯大斌[1]2001年在《川渝地区土壤可蚀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土壤环境条件、理化性质、数量和分布特征等为基础,应用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和“土壤侵蚀预报模型”(WEPP)中的土壤可蚀性K值,辅以计算机和EXCEL软件,并结合定量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对川渝地区各土壤类型的土壤可蚀...
李崇贵[1]2001年在《用非线性理论研究以“3S”为基础的森林蓄积定量估测》文中认为本文以现代空间科学及计算机科学为基础,根据少量地面样地对应的遥感(RS)和GIS信息,采用非线性理论建立以像元为单位的森林郁闭度及蓄积定量估测方程和神经网络模型,借助仿真方式预报估测区域非样地对应像元的蓄积,通过像...
张芳[1]2001年在《我国西部地区绿化、沙漠化对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利用耦合了陆面过程模式的国家气候中心模式(T63)进行敏感性试验,对我国西部地区沙漠绿化和有植被地区沙漠化可能会对气候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我国西部地区地表覆盖类型发生改变后,对降水和地表温度都有...
王雪梅[1]2001年在《陕西渭北刺槐林分生长收获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刺槐作为北方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具有多种效益,可作为用材林、薪炭林和防护林树种。刺槐最显着的特点是耐干瘠、耐沙埋、根蘖性强、生长迅速、根系发达、耐表土高温等特性,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优良树种,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具有重大意义。...
蒋延玲[1]2001年在《全球变化的中国北方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生态系统公益》文中指出基于我国北方林—兴安落叶松林的实际观测资料对国际着名的CENTURY模型进行了验证,进而模拟了我国北方林—兴安落叶松林的碳循环动态;结合全球变化的预测结果,模拟了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北方林生物量、生产力以及碳吸收能力...
金素明[1]2001年在《SAR图像自动镶嵌系统》文中指出近年来,合成孔径雷达(SAR)的大面积成像以及它的全天候、全天时及其穿透能力使得它成为一种行星成图和地球科学观测等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传感器。SAR在很多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SAR技术现已成为世界对地观测领域的研究热点。...
李志辉[1]2001年在《巨桉引种栽培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根据湖南省气候条件和巨桉引种情况,摸索了有效判断巨桉抗寒性的测定方法;研究了巨桉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其分布规律、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与林地营养元素含量的关系;研究了巨桉不同密度的林分生产力,进行了经济效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