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私营企业“家族化”经营区域差异及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私营企业“家族化”经营区域差异及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俞文杰[1]2003年在《中国私营企业“家族化”经营区域差异及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变化和调整,在传统体制的缝隙中和市场经济的土壤上孕育、萌生了私营企业。这是一种有别于公有制的新的经济形式,它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社会资源,以私...
  •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制度创新研究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制度创新研究

    贾凯君[1]2005年在《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官本位、机构化为特征的中国传统国有商业银行制度,与以企业制、市场化为特征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相比,其制度劣势已严重影响其生存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对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制度创新的认识与做法,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定位...
  •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张艳[1]2006年在《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贪污腐败和经济犯罪以及企业管理不善等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创新对解决这些问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首先讨论了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明确了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 制度变迁对我国企业家形成的影响

    制度变迁对我国企业家形成的影响

    杨爱民[1]2002年在《制度变迁对我国企业家形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建设中国的市场经济需要一支宏大的企业家队伍.企业家是企业的脊梁,企业的兴衰成败与之息息相关。中国需要企业家,中国的繁荣与富强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国有企业在我国的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的企业家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产生的,企...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分析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分析

    韩敬云[1]2017年在《制度创新与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中研究指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治理的新思路,是针对我国供给体制这一关键领域所进行的一次深化改革,旨在以改革创新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
  • 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创新及现实选择

    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创新及现实选择

    胡国强[1]2002年在《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创新及现实选择》文中研究表明企业是一组利益相关的个体或团体的“契约组合体”,在企业这个契约组织中,存在着多重委托代理关系。现代的企业中至少存在着以下几重委托代理关系: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经营者和职工(包括会计人员)之间、国家和企业之间、债权人和企业之间...
  • 我国财税领域寻租行为分析

    我国财税领域寻租行为分析

    汪明磊[1]2002年在《我国财税领域寻租行为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一、研究的最初动因及意义寻租理论是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经济学界的热门话题,也是当今经济学界最富挑战性的领域之一。由于寻租行为是对既得利益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是一种经济的负和博弈,会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抑制公平竞争、阻碍制度创新及倡导社会...
  • 中国经济增长与制度创新

    中国经济增长与制度创新

    马嵩[1]2016年在《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动力转换背景下民营经济发展动力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3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引起理论界与实践层的高度关注。国家提出的振兴东北“药方”是要靠改革激发东北的内生动力,尤其是切实消除民营经济发展障碍、形成民营经济发展新动力,是东北经济振兴的...
  • 市场化的增长与波动效应

    市场化的增长与波动效应

    庞晓波,黄卫挺,朱毅[1]2010年在《理解金融自由化效应:增长与波动》文中研究指明增长与波动是金融自由化的核心效应,对它们的研究分别构成了金融自由化原理和实践理论。增长效应源于叁个宏观渠道:储蓄动员、储蓄转化效率以及资本配置效率;在金融功能视角下,叁者具有不同的微观基础。波动效应研究源于金融自由化...
  • 分配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探析

    分配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探析

    贾国富[1]2002年在《分配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探析》文中提出收入分配是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分配改革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这是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上的重大创新。目前理论界关于分配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于...
  • 中国“入世”与政府行为变革

    中国“入世”与政府行为变革

    胡红青[1]2002年在《中国“入世”与政府行为变革》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府是掌舵不是划桨,授权而不是干涉,积极地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提供服务中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直接、微观、指令性的管理方式影响根深蒂固,使很大一部分的政府人员存在思维惯...
  • “新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技术与制度

    “新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技术与制度

    陈祺琪[1]2016年在《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空间差异、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农业生产自然资源约束的持续增加,现代农业生产力的提升更依赖于农业科技的创新程度。然而,随着知识创新的发展,知识产权作用不断深化,国际农业发展体现出围绕知识产权来构建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特征。那么,不禁...
  • 制度变迁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制度变迁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李艳[1]2013年在《适应性调整: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的中国体制转型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新制度主义为分析视角从产权制度、政府行为、意识形态叁个方面研究中国体制转型中的适应性调整问题。从总体而言,中国的体制转型是一场大规模的制度变迁,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由于中国体制转型的复杂性,使得...
  • 保险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路径选择研究

    保险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路径选择研究

    张锐[1]2001年在《保险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路径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保险业的重要特征是承保业务与资金运用并重,资金运用的成果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经营的稳定性。目前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使得保险公司保险费率和承保利润下降。而保险业经营的稳健与成败,与保户的权益息息相关,因此各公司...
  • 体制转轨中的金融风险问题——基于财政金融体制变革的研究

    体制转轨中的金融风险问题——基于财政金融体制变革的研究

    张少春[1]2001年在《体制转轨中的金融风险问题——基于财政金融体制变革的研究》文中认为关于金融风险,目前的定义存在两个方面的局限:一是将参与主体局限于金融机构,认为是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因客观环境变化、决策失误或其他原因使其资产、信誉存在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二是将不确定性造成的损失局限于金融体系...
  • 跨国公司产权制度变迁研究

    跨国公司产权制度变迁研究

    周建军[1]2001年在《跨国公司产权制度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跨国公司是生产国际化和世界科技高度发展的产物,日益受到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已成为地球村中的骄子和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主角。进入21世纪,跨国公司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成为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
  • 历史与现实的选择

    历史与现实的选择

    张军锐[1]2016年在《颠覆与重构—数字交往时代的主体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重要的哲学命题之一,主体性承载着现代人文精神的滥觞,表现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建构自我意识、提升自身能动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媒介工具的创造与革新,使媒介已经并且正在成为人们维系正常社会交往、推动自身主体性不断...
  • 企业激励结构比较制度分析

    企业激励结构比较制度分析

    李涛[1]1998年在《企业激励结构比较制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认为,现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内容,概括为一个命题就是,劳动力资本化。劳动力资本化逻辑,可以很好地分析以劳动者为财产权主体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资本化改革,也可以很好地说明宏观经济结构和微观经济结构的变革,从而为重新构造...
  • 非正式制度安排、正式制度安排、用水效率——宁夏中卫黄河水权制度案例分析

    非正式制度安排、正式制度安排、用水效率——宁夏中卫黄河水权制度案例分析

    韩锦绵[1]2000年在《非正式制度安排、正式制度安排、用水效率——宁夏中卫黄河水权制度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关于黄河断流的论著颇多,但都是从具体的工程技术角度着眼,还没见到从黄河水资源利用的经济产权(以下简称水权)角度进行的研究。我们认为,黄河断流的深层次原因在于黄河水权关系界定不清,导致现行...
  • 国家、制度与经济增长

    国家、制度与经济增长

    黄秋菊[1]2012年在《经济转型进程中的国家制度能力演进》文中提出20世纪末发生在中国和俄罗斯的社会经济转型是一场涉及多个领域的大规模制度变迁过程。然而,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迈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中俄两国的转型路径和绩效却出现了明显的大分化。转型之初,俄罗斯虽然遵循了西方主流经济学推崇的标准转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