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时期湘西匪乱研究

    民国时期湘西匪乱研究

    孙静[1]2004年在《民国时期湘西匪乱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历史上,立场不同的敌对双方常用“匪”来称呼另一方,以达到确立自己一方正义性的目的。尽管对“匪”很难有一个统一准确的界定,但是仍可以对其特征做如下概括:“土匪是超越法律范围进行活动而又无明确政治目的,并以抢劫、勒赎为生的人”。民国时期全国匪患...
  • 合作社组织与乡村社会变迁——以1931—1945年湖北省农村合作运动为个案

    合作社组织与乡村社会变迁——以1931—1945年湖北省农村合作运动为个案

    王奎[1]2004年在《合作社组织与乡村社会变迁》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合作运动与近代乡村社会的变迁有着一定的互动关系。在19世纪20年代,由于国内自然灾害,军阀混战等原因,加之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中国农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凋敝景象,乡村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已危及到了国家民族的安危,引...
  • 1935年中国币制改革与中美英日国家利益的选择

    1935年中国币制改革与中美英日国家利益的选择

    陈仪平[1]2004年在《1935年中国币制改革与中美英日国家利益的选择》文中提出美国政府于19世纪30年代实施的白银政策对银本位大国的中国造成巨大损害,白银大量外流,金融出现严重危机。为抵制日本对中国币制金融的破坏,为化解危机,中国政府积极与英美交涉,在英美不愿与日本正面冲突的情况下与美国达成了售...
  • 清末“通经致用”型人才的培养与选用

    清末“通经致用”型人才的培养与选用

    刘莉[1]2004年在《清末“通经致用”型人才的培养与选用》文中研究说明清末人才培养与选用制度变革是清末政治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改革使中国传统的人才培养与选用制度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从而迈上了近代化的发展轨道。本文从清末人才培养与选用制度改革的背景、过程及得失等几个方面,进行历史的考察和评析...
  • 太平天国粮食仓储供应制度研究

    太平天国粮食仓储供应制度研究

    马学春[1]2004年在《太平天国粮食仓储供应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战争是一场巨大的物质消耗,军事斗争固然与战略战术有关,但其胜负最终取决于双方物质力量的对比。在战争年代,粮食是关系到战争胜负的重要物质之一,而太平天国粮食仓储供应制度在太平天国革命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本文对太平天国的粮食仓储供应...
  • 略论鸦片战争前的“商欠”偿还

    略论鸦片战争前的“商欠”偿还

    葛彦波[1]2004年在《略论鸦片战争前的“商欠”偿还》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前存在的“商欠”是行商(特指当时中国外洋行行商)与外商在中西贸易过程中的产物。它一经产生,便备受政府关注,其最明显之表征为:政府利用特有权威积极干预“商欠”偿还的进行。这种干预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诚信”与“自尊”,但造成...
  • 援助与回赠——抗战时期中美经济关系的互动探析

    援助与回赠——抗战时期中美经济关系的互动探析

    饶接华[1]2004年在《援助与回赠》文中提出抗战时期,美国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经济援助,同时中国也对美国给予了丰厚的回报,中美两国经济关系围绕援助与回赠而开展,从而使战时中美经济具有一定的互动性。战时中美经济关系不仅对战时中美两国的政治军事战略、各自经济的发展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产生巨大影响,而...
  •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述评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述评

    朱宏登[1]2011年在《新时期我国耕地制度创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耕地制度是农村经济社会制度的基础与核心。不但关系到农村耕地能否得到充分合理利用,而且关系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1978年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改变了不适应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关系,迅速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以至整个国民经...
  • 村选及乡村权力结构的历史走向——抗战时期兴县基层政治的历史考察

    村选及乡村权力结构的历史走向——抗战时期兴县基层政治的历史考察

    韩振国[1]2004年在《村选及乡村权力结构的历史走向》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晋绥边区首府兴县为考察对象,以抗战期间两次村选(1941、1945)为线索,探讨乡村基层政治权力结构的变迁.文章在简要分析抗战前兴县乡村社会权力结构的基础上,分1941年村选、1942—1944年乡村变动和1945年村选叁个时...
  • 论宋恕的社会批判和社会改革思想

    论宋恕的社会批判和社会改革思想

    及立平[1]2004年在《论宋恕的社会批判和社会改革思想》文中指出宋恕是戊戌维新时期较有影响的一位思想家。他把反理学与改造儒学作为他社会批判和社会改革思想的理论先导;在政治方面,他对封建专制与政治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叁始一始”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改革方案;宋恕对封建文化的批判非常激烈...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青年运动研究(1927-1937)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青年运动研究(1927-1937)

    刘毅[1]2011年在《抗战前青年出路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民国时期,青年是社会中最有活力的一支力量。从五四运动开始,历经新文化运动,青年的社会身份逐渐确立,同时社会为他们加上标签,例如革命青年、天之骄子、问题青年等等。带有这些不同标签的青年,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影响着中国社会与中国政治发...
  • 周恩来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认识及理论贡献

    周恩来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认识及理论贡献

    杜丹阳[1]2017年在《刘少奇忧患意识研究》文中指出忧患意识在中华文化中源远流长。忧患是一种经历过困苦患难的境遇,尔后知居安思危的智慧,我们的祖先将它形象地解释为"犹患难"。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忧患由责任发端,促使人们全面、发展地看问题,以图达到消忧弭患之目的...
  • 河北根治海河运动探析

    河北根治海河运动探析

    蒋越[1]2016年在《“大跃进”时期河北省水库民工生活研究》文中指出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了防灾减灾和发展农业生产,一直大力发展各类水利设施建设。“大跃进”时期的水利建设更是达到顶峰,由于特殊的政治、文化氛围,这一时期的水利建设出现了不一样的面貌,在“大干一冬春...
  • 抗日战争中的局部抗战研究

    抗日战争中的局部抗战研究

    求是杂志社课题组[1]2015年在《铭记伟大历史彰显学术话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理论研究成果综述》文中指出2015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及时作出决策部署,相关领导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广大科研机构和哲学社会科...
  • 民国初年前清遗老群体心态剖析

    民国初年前清遗老群体心态剖析

    王雷[1]2003年在《民国初年前清遗老群体心态剖析》文中提出论文对民国初年前清遗老这一特殊群体的心态作多方面的剖析,力求揭示出在社会转型嬗递期间,也即所谓的“易代”之际所呈现的人物心态的纷纭、社会文化的多元、和生存空间的歧异。文章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对易代之际“遗”作一全方位的论述,包括遗民的定义...
  • 维新运动时期湖南“文明排外”思想研究

    维新运动时期湖南“文明排外”思想研究

    陈丽华[1]2003年在《维新运动时期湖南“文明排外”思想研究》文中提出甲午战后,湖南有识之士面对列强的侵略,开始觉醒,他们纷纷出谋划策,在承认客观现实的情况下,提出了“不明与争而暗与之拒”的反帝思想,这种主张就其实质而言等同于清末陈天华所提出的“文明排外”。“文明排外”是维新时期湖南的一种重要思想...
  • 试论清末民初湖南的地方自治运动

    试论清末民初湖南的地方自治运动

    丁德昌[1]2011年在《民初湖南省宪自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以降,建立一个以公民生活为核心的民族宪政国家,一直是中国人孜孜以求的事业。清末清廷为了苟延残喘、挽救危亡,进行了中国历史上最初的宪政努力,然而已经坐在火山口上的清廷再也无法消弭国内外一系列致命的矛盾而被国人所抛弃而坠入历史烟云之中。辛亥...
  • 光绪时期湖北资源勘查活动初探

    光绪时期湖北资源勘查活动初探

    王肇磊[1]2003年在《光绪时期湖北资源勘查活动初探》文中指出光绪时期湖北利用西方科技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的资源勘查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而开启了湖北近代资源开发的大门,促进了本地近代工矿业、农业、水利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周边省份类似活动。此外,它还在一定...
  • 胡愈之与近代新文化

    胡愈之与近代新文化

    苑红[1]2003年在《胡愈之与近代新文化》文中研究指明胡愈之是我国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之一,他在中国近代新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胡愈之在1919——1949年期间的活动及其所撰写的文章,探讨了中国近代新文化的前进发展历程,并对近代新文化的发展方向——新民主主义文化做了相关论述。以期...
  • 伪满时期在东北的朝鲜移民的社会地位及生活状况

    伪满时期在东北的朝鲜移民的社会地位及生活状况

    奥本广明[1]2003年在《伪满时期在东北的朝鲜移民的社会地位及生活状况》文中提出本论文的目的旨在关注那些在伪满前及伪满洲国时期到中国东北的朝鲜移民,通过分析他们到东北的历史过程、时代背景、以及他们在伪满时期的生活情况、所处的地位、跟其他民族的关系等等,来弄清他们当时的社会地位和真正的生活情况,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