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史家王瑶的鲁迅研究

    文学史家王瑶的鲁迅研究

    高玉芳[1]2004年在《文学史家王瑶的鲁迅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中,王瑶在“鲁迅学”学科的独特贡献是进行现代文学研究绕不过去的卓然存在。凭借宽广的视界,他不断开拓鲁迅研究的范围,并由于精深的古典文学素养,能够实现超脱“情境”规定而接近“美学”的阐释;在鲁迅和闻朱等的影响下,他形成了自...
  • 论杨维桢的乐府诗

    论杨维桢的乐府诗

    冯瑞珍[1]2004年在《论杨维桢的乐府诗》文中研究说明杨维桢是元末文坛大家,在经学、史学、音乐等方面造诣颇深,尤其在诗、赋、散曲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影响。他现存诗近千首,其中绝大多数是乐府诗,就诗歌数量、质量和地位而言,可谓当时诗坛之翘楚。乐府诗的创作源远流长,历代几乎均有诗作。历经了唐诗、宋词...
  • 闻一多诗歌翻译的美学研究

    闻一多诗歌翻译的美学研究

    刘红岭[1]2004年在《闻一多诗歌翻译的美学研究》文中指出闻一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格律诗的倡导者,也是白话诗体翻译的先锋。他在诗歌翻译理论和实践上都卓有成就。作为评介性的论文,本文主要介绍闻一多诗歌翻译理论和其翻译实践中的美学趋向。其翻译理论包括:(1)在选择原着方面;(2)翻译的步骤;(3)译...
  • 《世说新语》与心物自然境界

    《世说新语》与心物自然境界

    刁文慧[1]2004年在《《世说新语》与心物自然境界》文中认为本文以玄学自然观为切入点,对《世说新语》体现出的心物合一境界分别从自然之德、自然之美和言语方式叁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在魏晋之前,“自然”观大致经过了老子、庄子和王充几个阐释阶段,其基本的内涵是一脉相承的,都有“自成”、“自己如此”之意,但是...
  • 刘向及其文学成就

    刘向及其文学成就

    李莉[1]2004年在《刘向及其文学成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刘向,生活于西汉末期,因曾领校五经秘书,撰成《别录》而在文献学史上创下了不朽的功勋。但除文献学成就以外,刘向精通经学,弘扬儒术,也创作了一些文学作品,在经学和文学发展史上,也作出了成绩,这就使得后世对他的研究,较为宽泛。但总体而言,历代研究主...
  • 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

    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

    张立兵[1]2004年在《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文中认为颂、赞、箴、铭四种韵文发源很早,在古代尤其汉代以前的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但学界对先秦两汉时代文体研究很薄弱,对这几种文体重视不够。本文在对先秦两汉颂赞箴铭四体作品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对前人关于此四种文体的研究加以整理、甄别,加以探索,重...
  • 译者在中国政治文献翻译中的干预

    译者在中国政治文献翻译中的干预

    赵晓丽[1]2004年在《译者在中国政治文献翻译中的干预》文中指出政治性文献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政治性文献的翻译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然而,政治文献翻译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由于翻译地过死,过于拘泥于原文,“中式英语”成了政治翻译中的普遍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所以...
  • 论余光中诗艺成熟的轨迹

    论余光中诗艺成熟的轨迹

    钱江[1]2004年在《论余光中诗艺成熟的轨迹》文中指出余光中是台湾当代着名诗人,也是20世纪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诗人,一生诗风多变。本文以诗人不同时期的重要诗集为线索,从诗篇入手,结合诗人的散文着作与文学评论,联系诗人的遭遇、所处环境以及诗观、文学艺术渊源,从创作实践的角度将他的诗歌创作分为学步期(...
  • 鲁迅乡土小说的时空形式意义

    鲁迅乡土小说的时空形式意义

    毕绪龙[1]2003年在《作为艺术形式的“鲁镇”时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细读”入手,侧重发掘鲁迅乡土小说时空形式中蕴涵的文化内涵、社会文化秩序和形象的文化含义,是本论文的主要任务。论文对鲁迅乡土小说中的典型环境——“鲁镇”做了社会学意义上的分析,论证了鲁迅乡土小说的文化社区背景应为中国市镇而非...
  • 论民俗文化与鲁迅小说创作

    论民俗文化与鲁迅小说创作

    薛文礼[1]2004年在《论民俗文化与鲁迅小说创作》文中提出本文从民俗文化角度论述了鲁迅小说创作及其影响,共分叁篇。上篇,主要从民俗文化、故乡的民俗文化、“胡羊尾巴”的童年记忆和鲁迅小说创作的全新接受视角等四个方面,论述鲁迅之所以成为中国乡土文学第一人的原因及过程。在民俗文化中主要介绍了民俗、民俗文...
  • 茅盾早期小说创作

    茅盾早期小说创作

    高亚茹[1]2016年在《茅盾未完成长篇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对现代作家茅盾的研究中,小说创作一直是其中的热点研究对象,这些研究涉及茅盾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包括文学文本,文学社会学,美学接受等多个方面。新世纪以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对茅盾小说创作的关注度似乎逐渐进入了一个平缓期。但是现有的看...
  • 从侠文化到类型小说——武侠小说研究

    从侠文化到类型小说——武侠小说研究

    赵言领[1]2004年在《从侠文化到类型小说——武侠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认为侠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回归原始的心理渴望,这种心理渴望通过侠文化的各种具体形态得以实现。在现实意义上,侠文化从两个方面得到其存在的价值:个体自由和制度补丁。武侠小说作为侠文化具体形态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对其进行严肃的...
  • 美学现代性遭遇朱光潜

    美学现代性遭遇朱光潜

    敖玉敏[1]2004年在《美学现代性遭遇朱光潜》文中指出“思与诗的对立”由来已久。在西方,它肇始于古代哲学僭主——柏拉图。这个古老命题从来不曾有被终极解决的那一天,因为组成命题的两个要素自诞生就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思”与“诗”的对立也衍生了一道动人的风景——作为链接“思”与“诗”的“美学”,只...
  • 跨越时空的对话——《围城》与《儒林外史》比较研究

    跨越时空的对话——《围城》与《儒林外史》比较研究

    陈彪[1]2004年在《跨越时空的对话》文中认为在中国文学史上,《围城》与《儒林外史》这两部小说由于在题材选取和审美品格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文学批评界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二者放到一起加以比较。但一般论者都只是从一个方面加以对比,而且习惯于分出高下优劣。本文试图从作者的创作态度、作品的思想主旨、美学...
  • 魏晋南北朝文人乐府诗论略

    魏晋南北朝文人乐府诗论略

    龙新辉[1]2004年在《魏晋南北朝文人乐府诗论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乐府”之名开始于汉武帝,本为官署之名,其职在采诗歌,被以管弦以入乐,故后世遂以乐府官署所采获保存之诗歌为乐府。有“乐府”以来,即被分为两种:一种是民间歌谣,另一种为文人诗赋。文人乐府诗创作从东汉时开始繁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乐...
  • 论丁玲的悲剧

    论丁玲的悲剧

    田金霞[1]2000年在《论丁玲延安时期生活与创作的悲剧情结》文中研究指明丁玲延安时期的生活与创作,有着深刻的悲剧意蕴,原因主要有叁点,即“文学与政治的歧路”、现代意识与封建思想的冲突、孤独感和忧患感为主导的悲剧心态。丁玲的悲剧为现当代文学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周睿[2]2004年在《论丁玲的悲剧》文...
  • 论澳门土生文学的文化身份

    论澳门土生文学的文化身份

    艾尤[1]2008年在《论澳门土生文学的中国文化色彩》文中认为本文从家国意识、艺术风貌和文学意象等方面,对澳门土生文学所具有的中国文化特色进行了解读,剖析了澳门土生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指出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积淀,早已深深地浸入澳门土生葡人的心理结构和文学作品中。莫羲世[2]200...
  • 诗兴研究

    诗兴研究

    饶龙隼[1]2002年在《《诗》兴象考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兴象”一词初与《诗》并无关联,由于人们将其源头推至《诗》的比兴,所以“兴象”就被当作《诗》用象的表达词。“兴”本是周代诗乐演述的一个程式,作为媒介而引发《诗》兴象。《诗》兴象是介质形态用象的典型形制,代表了古代中国用象制度变迁的一个特定...
  • 中国传统音乐与古代文学共生关系的历史考察

    中国传统音乐与古代文学共生关系的历史考察

    张宁[1]2004年在《中国传统音乐与古代文学共生关系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指明音乐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但是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从石到今,二者相互影响,对艺术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中国文艺史上,音乐与文学的结缘是最早的。从上古的讴歌吟呼到有文字记录的《诗经》时代,诗与音乐乃至舞蹈的...
  • 欧阳修记体文研究

    欧阳修记体文研究

    牛丽娟[1]2016年在《宋六家记体文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记体文是出现比较晚的一种文体,宋六家记体文在其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术界有对记体文的研究,但是目前还没有把宋六家记体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比较的研究,所以笔者选取《宋六家记体文比较研究》这个题目,希望对记体文研究有所贡献。本文以《全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