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策略与实践]()
孙宇[1]2017年在《文化转向视域下的莫言小说英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正如欧洲叁大汉学家之首的荷兰着名汉学家施舟人所说,“中国文化意义重大,不能被中国人独享”,中国文学也是这样,应该让世界读者共同分享。纵观20世纪至21世纪初,中国现当代文学并不逊色于其他国家的同时代作品。虽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
![宋代文言小说研究]()
王秀娟[1]2013年在《宋代文言小说叙事演变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国小说史中,宋代文言小说一直不受重视。鲁迅评论:“宋一代文人之为志怪,既平实而乏文彩,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闻,拟古且远不逮,更无独创之可言矣。”以后,研究宋代文言小说的学者更是不多。夹杂在唐五代小说创作高峰期后,同时代又有新兴的“话...
![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
杨雪瑾[1]2016年在《张德瀛词与词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张德瀛是清末民初岭南地区比较重要的一位词人,他受乾嘉考据思想影响较大,身上带有明显的常州词派烙印。张德瀛尊词体,重寄托;其词充分体现了当时动荡时代中的社会剧变对知识分子心灵的冲击,家国之忧与行旅之感是张词的重要构成,以岭南风物与岭南民俗为...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嬗变]()
魏世民[1]2003年在《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嬗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小说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期,小说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为唐传奇的产生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作了充分的准备。本论文主要阐述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发展演变过程,总结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发展演变规律。论文分叁章进行...
![“文革”后中国小说中的“革命记忆”(1919—1949)]()
杨霞[1]2003年在《“文革”后中国小说中的“革命记忆”(1919—1949)》文中认为本论文旨在通过对“文革”后小说的“革命记忆”这一文学现象的分析、解读,探询“文革’后“革命记忆”这种文学现象再次出现并不断发展的原因,从而试图把握住这一现象所蕴涵的时代的、社会的、文学的和文化的实质。全文除绪论...
![论李白“尚奇”倾向的美学渊源及成因]()
范国岱[1]2003年在《论李白“尚奇”倾向的美学渊源及成因》文中研究说明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的艺术风格是异常丰富多彩的,而“尚奇”倾向则是他主导风格中十分鲜明的特色,这一特色是他的作品具有“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原因之一。李白“尚奇”倾向并不是凭空...
![格萨尔史诗图像及其文化研究]()
徐斌[1]2003年在《格萨尔史诗图像及其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史诗是记载“民族记忆”的书,表现着民族的精神、记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体现着民族的审美。图像是史诗文化、史诗精神、史诗功能的综合载体,是史诗丰富内涵的外化形式,对于史诗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旨在从史诗图像这一新的视角寻译出史诗内容、史诗...
![新时期神话原型批评的本土化]()
邵薇[1]2003年在《新时期神话原型批评的本土化》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本土化”为立足点,从影响和比较的角度来审视神话原型批评在新时期的接受和发展流变。对神话原型批评“本土化”的考察涉及到西方与中国这两大话语场域,这种西方的批评范式能够被新时期的中国话语所接纳,势必具有某种内在的亲和性。将本土原型批...
![《庄子》寓言刍论]()
杨子江[1]2003年在《《庄子》寓言刍论》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先秦是寓言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其中,尤以《庄子》的寓言更为丰富,且极具文采。“寓言十九”,足见运用寓言的比例之高,堪称诸子之冠。寓言的发展至汉以后由于种种原因而式微,唯其如此,先秦诸子尤其是庄子的寓言,弥足珍贵。研究先秦寓言,可...
![温情守望:文学的人道关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人道主义主题流变论]()
鲁雪莉[1]2003年在《温情守望:文学的人道关怀》文中认为本文从考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中人道主义主题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展开论述,揭示其独特的走势特点:时起时伏的流变历程,显隐交织的形态方式。以西方为参照系,在横向的比较中具体阐释中国人道主义文学话语类型独具特色的审视视角与表现命题:一、生存苦难的...
![九十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的兴起、现状及前景]()
毕日升[1]2003年在《九十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的兴起、现状及前景》文中提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成为主导西方学术的社会文化思潮。进入90年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文化土壤呼唤本土的“文化研究”。本文即是对中国本土“文化研究”的成因、现状及未来前景的考察。论文除导言外,共分为四部分。导...
![李锐小说的叙事艺术]()
董春风[1]2008年在《李锐小说的生命叙事》文中研究表明李锐是新时期以来的一个重要小说家。他有严肃的创作态度,与文坛上的创作潮流保持着距离,“拒绝合唱”。他二十多年的小说创作走过一条坚实的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小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生命叙事是一个新近出现的小说理论术语,它从生命的角度...
![生命的悲歌——当代文学流氓无产者形象研究]()
张厚刚[1]2003年在《生命的悲歌》文中指出在当代文学研究中,人物形象研究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从文学研究史发展来看,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研究都受制于这一时期的政治内容、思想视野、文化走向。五六十年代,整个社会受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支配,英雄人物形象研究,成了当时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文革”期间...
![《围城》综论]()
韩鹏[1]2003年在《《围城》综论》文中指出钱钟书先生是一位着名学者,同时又是一位有着自己风格的作家。其长篇讽刺小说《围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作。《围城》于1946年在《文艺复兴》杂志上连载,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重新出版。《围城》在海外的影响很大,曾被译成英、俄、日、法等多种文字。海外的...
![《太平广记》狐类龙类虎类研究]()
刘淑萍[1]2003年在《《太平广记》狐类龙类虎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太平广记》是宋人编汇的笔记小说集,上起两汉,下讫唐五代,以唐代作品居多。本文主要对《太平广记》里的狐、龙、虎进行分析研究,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窥探时人的种种心态。本文主要从如下四方面进行论述:一、狐《广记》中的狐带有颇多的西胡成分,这...
![图腾崇拜到文学审美——孙悟空形象的猴文化追寻]()
秦榕[1]2003年在《图腾崇拜到文学审美——孙悟空形象的猴文化追寻》文中提出本文从猴的原始含义入手,追溯猴文化的最初本原,以之为参照,厘清始祖神—美猴王这两个代表猴文化发展历程中完全不同的高峰之间隐隐约约似断还续的传转承接的关系,并梳理出猴文化的基本类型和基本发展态势,试图描绘出猴从图腾到鄙猴再到...
![蔡邕辞赋研究]()
傅建忠[1]2003年在《蔡邕辞赋研究》文中提出蔡邕是东汉末年着名的学者、文学家,其多样独特的辞赋创作,展示出一种崭新的辞赋风貌,他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与张衡并称“张蔡”。本文研究的重点是,试图在赋史发展衍变的坐标系下,结合东汉末年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士人心态,考察蔡邕辞赋的内蕴情愫...
![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现代性话语分析]()
翁强[1]2003年在《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现代性话语分析》文中提出第一章:八十年代初期政党伦理“民族国家现代化”方案与“文学现代性话语”的语义指向本章着重分析历史的转换与过渡时期,政党伦理如何通过自身的话语实践建构了“民族国家现代化”的现代性话语。它表现出以国家意识、阶级属性与现代化想象为中心的话语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