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居士艺术家的散文艺术世界——论丰子恺散文与佛教文化]()
张胜璋[1]2003年在《现代居士艺术家的散文艺术世界》文中研究表明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佛教文化的熏陶在现代作家的人格构成、文化心理、艺术审美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丰子恺是其中颇有特色的一家。佛教文化在他身上实现的某种现代性转换赋予了这位现代居士艺术家独特的...
![祝尧《古赋辩体》研究]()
杨赛[1]2003年在《祝尧《古赋辩体》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将《古赋辩体》置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中进行系统研究,力图全面概述祝尧的赋学理论体系,正确评价他在辞赋研究史乃至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的地位。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考述了祝尧坎坷的仕途、着述和《古赋辩体》的版本。第二部分论述了祝尧的古赋本体论...
![王闿运文学复古思想研究]()
曹爱群[1]2003年在《王闿运文学复古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王闿运是近代诗坛颇受争议的一位大家。蔽于“复古”二字,人们对他的研究显得很不够。这与他在近代诗坛的地位和影响是极不相称的,同时也不利于整个近代文学史的研究。本文无意替王闿运的复古作翻案文章,而是本着尊重客观事实、尊重现有研究成果的态度,以...
![中晚唐文人音乐文学研究]()
张斌[1]2003年在《中晚唐文人音乐文学研究》文中指出文学与音乐这两门艺术的交融自古就相伴相生,对于音乐文学的研究也一直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课题。相对而言,在文学与音乐的结合过程中,文学为了配合音乐的节奏、旋律往往改变要在体式与格律上有更多的改变从而形成一种特定的美学风格。由于我国古代的记谱法的不完善...
![张惠言研究]()
董俊珏[1]2003年在《张惠言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常州文人集团的领袖,常州词派的开山鼻祖,张惠言既为常州今文经学的崛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又是中国文学由古代向近代转换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是中国近代前夜在经学与文学等领域内具有开创性历史功绩的优秀知识分子。本文着眼于惠言经学、...
![作家歌——秦观词新论]()
汤川安[1]2003年在《作家歌——秦观词新论》文中研究说明秦观在词学领域具有很高的地位。对秦观词的研究,概括起来集中在两个方面:一,做牵强的比较研究;二,换汤不换药地论述其婉约词风。虽然有启发性的成果,但大多数研究还是在原地打转。前人做的只是微观方面的研究,还缺乏宏观上的探索。这时候迫切需要有人出...
![石姓萨满神歌研究——《满族萨满神歌译注》中程式与仪式的分析]()
高荷红[1]2003年在《石姓萨满神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吉林省满族石姓(石克特立氏)萨满祭祀时使用的文本,该文本保留了很完整的原始内容。本文选取了宋和平研究员译注的《满族萨满神歌译注》(后简称《译注》),《译注》中有满语的拉丁文转写,为我们进行语言分析提供了便利。对于作为民间文学...
![臻于“悲剧”的生命与思想境界——王国维、鲁迅思想、诗学的并置研究]()
黄惊涛[1]2003年在《臻于“悲剧”的生命与思想境界》文中认为近现代情境下的王国维与鲁迅,以其生命历程所显示的强大张力,塑造了其时知识者的典范形象,作为两种取径各异却归宿相似的生命典范,他们各自影响、规定了后世知识者的人格追求和立身方式;二人又因其思想的立意高远与规模宏大,构筑了中国其时思想、诗学...
![陈与义战乱诗研究]()
巨传友[1]2003年在《陈与义战乱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前绍江西诗派余绪,后开陆游、杨万里等中兴诗人的先河,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靖康之乱是陈与义诗歌创作的一个转折点,在此后短短五年多的战乱期内,他创作了二百八十余首诗,几乎占了他诗歌创作总数的...
![八大画风与楚骚精神及其他]()
何平华[1]2003年在《八大画风与楚骚精神及其他》文中研究指明现代中国画大师齐白石曾说:“作画能令人心中痛快,百拜不起,惟八大山人一人,独绝千古”。不仅齐白石,与八大同时代的石涛、“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清末的吴昌硕以及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师无不对他推崇备至。作为中国古典绘画史上个性派绘画大师,八大...
![张养浩年谱]()
王光磊[1]2003年在《张养浩年谱》文中研究表明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云庄老人、齐东野人,山东济南历城人(今属山东省济南市)。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后为礼部、御史台掾属。后为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历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
![民间的当代价值——从20世纪90年代小说创作的民间转向谈起]()
张永艳[1]2003年在《民间的当代价值》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分析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民间转向这一文学现象入手,考察民间对于当代文学创作及知识分子的价值追寻所具有的价值。90年代中国小说创作出现了相当明显地变化,“走向民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以余华、韩少功、王安忆、池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不约而...
![波斯裔花间词人李珣研究]()
杨学娟[1]2003年在《波斯裔花间词人李珣研究》文中认为在五代花间词人中,波斯后裔李珣的词以其独特的主题和风格受到后世研究界的关注。但至今还没有人对他做系统的研究,本文不量才力,拟就此问题做一尝试性的探索。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李珣的生平事迹。第二部分探寻李珣的思想与人格追求。第叁本分就李珣词...
![对宫体诗主体性相对失落的文化考察]()
李长庚[1]2003年在《对宫体诗主体性相对失落的文化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切入,分析了宫体诗轻艳的风格特征,得出了一个结论:形成宫体诗风格轻艳的主要原因是诗歌主体性的相对失落。本文试图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文化考察。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对学术界两种流行的观点--...
![逆行精灵——迟子建小说创作论]()
常暮晗[1]2012年在《理想·前景·希望》文中提出迟子建是当代作家群体中一位创作风独特格的作家。她以其女性作家特有的敏锐、温情与现实关怀精神,关注并书写了平凡生活中的芸芸众生。同时,迟子建还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她洞悉人世间的悲欢善恶,执着地守护着人类善良的本性。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
![张可久散曲研究]()
王莹[1]2007年在《张可久散曲用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张可久不仅是元代散曲保存作品最多的作家,还是历代散曲学史上一位最受关注的人物,其散曲的创作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然而,今天的研究者在探讨张可久对后世的影响时,往往仅着眼于语言、意境、风格、审美情趣等方面,而对于张可久散曲曲律、用韵方面的特点却罕有...
![文艺批评与传播媒介]()
王梦湖[1]2011年在《期刊媒介与文学理论关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外文学理论史上,历来的理论着作都把文学活动的要素划分为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这四大部分。可以说,这种划分忽略了传播媒介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传播媒介是文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在某种程度上,传播媒介的变革是文学...
![汉魏六朝临终文试论]()
赵燕[1]2003年在《汉魏六朝临终文试论》文中研究说明汉魏六朝是一个时代风云屡经变幻的历史时期,伴随着当时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文学渐从“文史哲”不分的混沌状态走向了鲁迅先生所谓的“自觉”时代,临终文作为这一时期的一种特殊的写作现象为当时文学的繁荣书写了独特的篇章。“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聊斋志异》商业文化思想探析]()
孙洛中[1]2003年在《《聊斋志异》商业文化思想探析》文中指出本文主要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聊斋志异》涉及商业和商人的篇章历来的评论研究情况进行回顾。划分了两个评论阶段来梳理评述:评点阶段,主要是清人的评点,其笔墨集中于对商人形象的道德评价和阐发评点者个人对有关篇章意蕴的领悟,多属就事论事,虽...
![腾挪跌宕的灵魂——莫言创作论]()
张明[1]2003年在《腾挪跌宕的灵魂——莫言创作论》文中研究说明从86年《红高梁家族》至今,莫言的创造力旺盛而持久,更为可贵而值得研究的是:他的作品以一种“天马行空”的艺术才华满足多重领域,不是在同一层面上重复自己,而是积极探索,既是“寻根派”的中间力量,又是先锋小说家;既是军旅作家,又是民间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