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代文学主题比较研究]()
郑鹏[1]2002年在《四十年代文学主题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为七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人们通常都认为主题是文学作品中占主导地位的稳定的意义成分。然而它与论题、题材、内容、意义、中心思想不同,总是以形式多样,具有丰富的感性特征和审美意蕴的面目出现,是一部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整体表现出来...
![集腋为裘 文备众体——《聊斋志异》文体论]()
李汉举[1]2002年在《集腋为裘文备众体》文中认为文体不仅是文学传统嬗变的明证,而且是作家个性的外化和生命的象征。从文体和文体史角度观照《聊斋志异》,也是从多维视野中审视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本文对《聊斋志异》文体的分析主要分叁个部分展开:第一章主要分析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和...
![张闻天的文化思想研究]()
刘占奎[1]2012年在《张闻天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张闻天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典范。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张闻天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实现理论的创新发展,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为马...
![昆德拉在中国的比较研究]()
姜雪杰[1]2008年在《米兰·昆德拉在中国的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接受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米兰?昆德拉在中国的接受及其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分两部分对昆德拉与中国文学个的关系作了探讨第一部分:动机与契机——昆德拉在在中国的接受一:昆德拉与存在主义。分为两个部分:(一)存在的社会历史语境。语...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崛起与发展]()
张浩[1]2004年在《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精神分析话语剖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运用精神分析学的观点对20世纪女性文学的核心思想和写作趋势进系统研究。本文分导论和正文两大部分。导论部分简要说明了论文的主题思想、逻辑展开以及所运用的批评方法。正文共有十章,其结构由描述精神分析学影响女性文学的发展演...
![论明清杂剧的雅化]()
陈建华[1]2002年在《论明清杂剧的雅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清杂剧承续元杂剧发展而来,是杂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雅化使之产生了巨大的变异。严重的雅化使之脱离了舞台而成为一种介于舞台和案头、“戏”与“文”、俗文学和雅文学之间的一种边缘文体,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研究它,对于深化戏曲史的研究具有重...
![唐诗宋词中露意象初探]()
张保远[1]2002年在《唐诗宋词中露意象初探》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叁个方面来探究露意象在唐诗宋词中的意蕴所在,分析诗歌中如何借客观的露表现主观的情意。一、诗人笔下露自身性状表现出的情感意蕴。第一,珠玉之露传达美感;第二,白露蕴涵秋意;第叁,浓重之露传达浓烈情感又不乏沉重的感受;第四,湿润之露表现伤感...
![唐前游仙诗发展论略]()
彭瑾[1]2002年在《唐前游仙诗发展论略》文中认为游仙诗早在六朝就已成为堪与山水诗、田园诗鼎足而叁的一个诗歌品种,但它却远未获得与后两者同等的重视,尤其是对唐前游仙诗,一直缺乏系统与深入的研究。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唐前游仙诗作一系统的梳理,作为这一方面研究的补充。本文分五部分十二节。第一部...
![中国文言小说中的狐意象]()
刘颖慧[1]2002年在《中国文言小说中的狐意象》文中研究指明狐狸精的故事是一种传统的小说题材,本文沿着狐狸精形象在神话寓言、志怪小说、唐宋传奇和明清小说中的发展轨迹,论述了从先秦两汉的民间传说,到六朝志怪小说、唐宋传奇、明清笔记小说中大量的狐意象的发展规律及其内涵,并特别分析了狐精故事的集大成者—...
![论李贺诗歌对前代诗歌的继承和发展]()
易军[1]2002年在《论李贺诗歌对前代诗歌的继承和发展》文中指出李贺在“笔补造化天无功”的艺术理想激励下,呕心作诗,独辟蹊径,离绝凡近,具有戛戛独造的艺术成就。很多人对李贺诗歌的评价,都有一个“奇”字,如“李长吉诗有奇句”、“只字片语,必新必奇”、“词尚奇诡”等等,不一而足,都证明了李贺诗歌超出常...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革命文学”综论]()
宋喆[1]2014年在《文学的启蒙与艺术的批判》文中研究说明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特别是现代小说的奠基者。《呐喊》《彷徨》的批评与研究体现了五四新文学启蒙批判与艺术审美的最高追求。一百年来,鲁迅研究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最充分的领域,而《呐喊》《彷徨》又是鲁迅研究中开始最早、研究历史最长、成果最多、积...
![白薇和杨骚:话剧的性别比较研究]()
陈敏[1]2002年在《白薇和杨骚:话剧的性别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二叁十年代的文坛上,白薇和杨骚是十分独特的一对情侣作家,他们的话剧创作带有明显的性别倾向性。从性别的角度比较探讨这两个作家的剧作,既可更全面深入地考察他们的创作个性和风格特征的异同,也可将性别的比较研究引进戏剧学科领域,以拓展...
![徘徊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浅论中国现代历史剧的发展与演变]()
陈才俊[1]2002年在《徘徊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现代历史剧作为新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作为其理论形态反映的中国现代史剧观念也走过了一个由起始到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历史剧作家,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动、风云莫测的时代,多数是在经历了...
![沈佺期诗集与诗歌研究]()
刘正平[1]2002年在《沈佺期诗集与诗歌研究》文中提出沈佺期是生活于武则天和唐中宗时期的宫廷诗人。其人生理想是做一名像东方朔一样的文学侍从。热衷功名,渴望建功立业、报效人主、歌功颂圣、润色鸿业,是他一生的追求。与张易之、张昌宗的交往无疑是其人生的败笔。系狱流放岭南给他的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并没有...
![论徐渭的诗文理论]()
张瑞芳[1]2002年在《论徐渭的诗文理论》文中指出明代文学在今天是以其成熟的小说创作和明传奇而引人瞩目,但实际上,诗文却是当时文坛的主流,诗文的内容互异、流派更迭是其时最为繁盛的文学现象。但目前明代诗文研究却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其研究成果也远远不能与它在明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相符合。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不平...
![清代《聊斋志异》评点研究]()
张学艳[1]2010年在《清代《聊斋志异》评点研究》文中提出《聊斋志异》问世后,有清一代,对其评点者近20家。但这笔丰富的文献资料,上世纪80年代以来,始有研究者论及,至今(截止2008年底)论文仅50余篇。成果主要集中在对《聊斋志异》评点文本的个案研究,研究视角则大多是文学理论。将清代《聊斋志异》...
![唐末艳诗平议]()
刘万川[1]2002年在《唐末艳诗平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艳诗是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在唐末时期又形成一个高峰。论文拟对唐末艳诗的创作概况加以勾勒,探讨其基本成因,并进行内容和艺术上的初步分析。论文引言部分概括介绍到目前为止所掌握的唐末艳诗的研究情况,简要说明唐末艳诗的基本特点;第一章对艳诗的概念加...
![试论郁达夫创作早期的个性化文学思想]()
刘家军[1]2002年在《试论郁达夫创作早期的个性化文学思想》文中认为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作家,他的小说、散文、旧体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他早期(一般认为是在‘抗日’之前或郁达夫下南洋之前)的文艺创作,尤其是小说,与我国传统的创作方法有很大不同,比如,他并不是依靠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精细刻划...
![唐宋俚词叙论]()
赵成林[1]2002年在《唐宋俚词叙论》文中研究说明俚词是词史中较少为学者们研究的一个领域。本文欲对唐宋俚词的创作概貌和美学价值进行探讨。俚词作品包括两大类,即民间俚词和文人俚词。从时间上看,又可分为唐五代和宋代两段。敦煌词是唐五代的民间词,它内容丰富、风格朴素,体现出了词体初生时拙朴的特点。唐五代...
![海派小说的现代性阐释]()
冯昊[1]2002年在《海派小说的现代性阐释》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扼要地勾勒出海派小说生存的社会和文化语境,并在这一语境中探寻海派小说中产生现代性特征的根由。阐释了海派小说在一个价值失衡与道德失序的生存困境中产生的感性叙述,与呈现出的生命的颓废状态。本文还分析了海派小说在生存焦虑中,为了寻求生存的慰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