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胡风文艺思想的现代生命意识]()
郭建华[1]2002年在《论胡风文艺思想的现代生命意识》文中研究说明胡风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一个关键性人物,不论是从他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还是从他所坚持的知识分子精神传统来看,都直接指涉20世纪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主要问题。第一章主要通过对文学史的背景梳理,描述出胡风文艺思想与中国现代文化语境的深刻...
![《史记》的史笔和文笔]()
宋初健[1]2002年在《《史记》的史笔和文笔》文中认为史笔指史家依据史实直言记事的笔法。《史记》的史笔有叁大特点:1.重考信,不偏信。2.广泛地再现历史。3.不虚美、不隐恶。《史记》史笔的实录精神比先前的史书更强烈,具有批判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当然,《史记》的史笔也有一...
![欧阳修词研究]()
赵引[1]2016年在《欧阳修词新变研究》文中指出北宋是词蔚为大观的时代,尤以仁宗朝最为瞩目,欧阳修在词的“尊体”之路上具有筚路蓝缕之功。本文采用文史结合法,将文学与史学相结合,通过对欧词题材、艺术手法的探析,剖析了他种种新的创作尝试,并将这种变化放在北宋大环境下讨论,揭示欧词在整个词史中的地位,通...
![王朔小说研究]()
邢玮[1]2018年在《前景化视域下王朔小说修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前景化”是指通过偏离和平行两种手段使语言从“背景”中突显出来的修辞策略。王朔是当代“京味儿”小说作家中成就突出、风格独特、影响深远的重要作家之一,擅长运用前景化的偏离与平行两种手段构成小说语言的独特风格。本文以王朔的小说语言为研究对...
![论林语堂小说的文化意蕴]()
蔡之国[1]2002年在《论林语堂小说的文化意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对于林语堂小说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单个文本的评价,并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先验色彩。本文旨在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对林语堂的小说创作作一整体的研究和考察,把握其小说的内在文化意蕴,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对其重新进行定位。第一部分为林语堂小...
![《醒世姻缘传》中的趋向动词研究]()
岳立静[1]2006年在《《醒世姻缘传》助词研究》文中认为《醒世姻缘传》是明末清初带有山东中西部方言语法特色的文献材料,对其助词系统进行详细描写和深入分析、比较研究,具有汉语语法史研究意义和汉语方言语法研究价值。就语法研究来说,汉语史与方言的结合研究是当前的一个趋势。然而,虽然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剑这...
![文学作品中文化信息翻译研究]()
卢巧丹[1]2016年在《跨越文化边界:论中国现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接受》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把中国现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接受作为研究对象,指出中国现当代小说的翻译与接受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文化翻译的问题。现当代小说从中国到英语世界,在原文转换成译文的过程中,语言从一个文化空间进入另一个文化空间...
![贵池傩戏剧目研究]()
王平[1]2002年在《贵池傩戏剧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安徽贵池傩戏是一种祭祀性民间戏曲表演活动,其中含有大量的剧目。这些剧目可以按其是否具备“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的戏曲“四要素”,划分为二类:“故事性剧目”和“非故事性剧目”。“故事性剧目”完全含有“四要素”,“非故事性剧目”至少缺少“四...
![试论“悬念”与“偶然巧合”在侠义公案小说中的艺术功能]()
谷昭旻[1]2002年在《试论“悬念”与“偶然巧合”在侠义公案小说中的艺术功能》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侠义公案小说为依托,从研究悬念与偶然巧合写作技法的角度出发,对其在描写情节、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等方面的艺术功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通过对侠义公案小说中的情节和典型人物的剖析,挖掘出了此类小说虽经几百...
![被规训的激情——论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红色小说]()
余岱宗[1]2002年在《被规训的激情》文中提出本篇论文以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红色小说为中心,阐释这个阶段红色小说中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特别是英雄形象的审美特征。目的在于,通过红色文本中各类形象的分析,探讨这个时期在审美领域内革命意识形态是如何构筑革命的激情,如何形成适应新的革命理性规则的审美...
![初盛唐诗体研究]()
项鸿强[1]2018年在《初盛唐诗格与诗体研究》文中提出诗格着作具有规范诗学的性质,它既是作诗时的镣铐,又是构思时的指南。诗格着作是创作论与本体论的综合,囊括声律、对属、病犯、体势等各种因素,较为贴近唐人写诗的原生状态。研究唐人的诗体观念,诗格理论、诗歌文本是第一手资料。本文从诗格切入,以问题意识为...
![李德懋文学研究——兼与中国文学相比较]()
徐东日[1]2002年在《李德懋文学研究——兼与中国文学相比较》文中提出李德懋是位兼具道德实践实学、经世哲学、考据实学等哲学思想为一体的实学家,他尤其在扬弃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力求确立起一种符合朝鲜民族现实生活所需的新道德规范,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情愫,对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了促进作用。在文学中,这种实...
![清末民初侦探小说的翻译]()
党莉莉[1]2016年在《近二十年清末民初侦探小说翻译研究回顾与反思》文中研究说明清末民初的历史特殊性,其时侦探小说翻译的风靡,都曾经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回顾近二十年已有研究成果,反思其不足,以期对未来以全球化进一步推进,翻译学蓬勃发展,尤其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的相关研究有所启示。杜玮[...
![刘震云小说的寓言景观]()
王际兵[1]2002年在《刘震云小说的寓言景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刘震云小说以寓言景观考察了人生存的虚妄,使存在怵惕于人心。然而,寓言在这里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寓意故事,而是本雅明提出的一种审美精神。它不仅是文学的,更是本体论的。本文在辨析了有关寓言的理论之后,先从艺术形态上揭示了刘震云小说的寓言色...
![陶渊明诗歌的“静穆”论]()
陈玉杰[1]2002年在《陶渊明诗歌的“静穆”论》文中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典雅静穆被看作艺术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朱光潜先生首先提出的诗学“静穆”说认为,“静穆”之美是诗歌艺术的一种最高理想。围绕陶渊明的“静穆”说引发了不少争论,文章分叁部分对“静穆”范畴进行了阐释。首先是从“静穆”争论切入,结合时...
![宋代诗学的“平淡美”理想]()
汪全刚[1]2006年在《宋代崇陶现象与平淡美诗学理想的形成》文中认为“平淡”,作为中国传统文论史、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凝聚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然而这一审美范型备受尊崇之地位的确立,却是得力于整整一代宋人对陶渊明诗文的发阐与推扬。宋代诗学中的崇陶现象,其时对陶渊明...
![公安叁袁与袁枚性灵说的比较研究]()
郑艳玲[1]2002年在《公安叁袁与袁枚性灵说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安叁袁与袁枚性灵说的比较研究王欢,杨小娜[2]2009年在《公安叁袁与袁枚性灵说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从明中叶起文艺上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新思潮——性灵思潮。作为这股思潮的两座高峰,公安叁袁和袁枚贡献颇多。本文试图梳理袁枚...
![明初侍御文学研究]()
付明明[1]2002年在《明初侍御文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正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对明初侍御文学作分期描述,共为五期:(一)序曲[明建国前]。此一时期,朱元璋与幕佐文士诗文唱和,开明初侍御文学之序曲。(二)高潮期[洪武元年(1368)至洪武十二年(1379)]。洪武初,朱元璋与侍臣讲诵礼乐,唱和诗文,...
![当代中国女性写作中的王安忆]()
阮明山(NGUYEN,MINH,SON)[1]2014年在《越南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接受(从2000年至今)》文中指出女性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越南当代文学的一道风景。越南早于20世纪50年代就将丁玲和冰心等女作家的作品译成越南语,只是当时还没有“女性文学”这一概念。时至2000...
![丁玲的主体心态和“文学命运”]()
徐秋萍[1]2002年在《丁玲的主体心态和“文学命运”》文中指出本文是作者在研究中国现当代着名女作家丁玲的基础上撰写的一篇关于丁玲主体心态和“文学命运”的硕士学位论文。本文力图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切入,对于丁玲这位矛盾个体的心态类型、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以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描述,以期进一步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