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土文学大师:鲁迅与沈从文

    乡土文学大师:鲁迅与沈从文

    樊春梅[1]2002年在《乡土文学大师:鲁迅与沈从文》文中提出20世纪在中国文坛兴起的乡土文学为现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代文学巨匠鲁迅被广泛誉为“乡土文学”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他那富于浓郁乡土气息的小说作品开创了我国乡土文学之先河。乡土文学在中国文坛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该领域涌现出众多杰出的乡土文...
  • 当代文学中的底层形象研究

    当代文学中的底层形象研究

    刘旭[1]2007年在《当代文学中底层形象研究》文中认为针对当前底层研究过于宏观化和理论化,微观作品分析非常缺乏的状况,本课题拟在现代性批判的基础上对作家作品进行细读分析,从其叙述中发现作家本人的主观意向对底层形象的左右,并综合对作品的文学批评,把文学生产看成作家、评论家及国家意识形态共同运作的生产...
  • 东坡词心初探

    东坡词心初探

    李惠玲[1]2000年在《东坡词心初探》文中指出词是心灵的文学。东坡善于在词中抒写其丰富而复杂的主体意识和生命状态,表现了对人生苦难的超越。而且,他在进行词体创作时有意识地注入诗歌的元神,使其词呈现出具有特殊个性的诗人之词的面貌。因此,从词心的角度考察东坡词就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分叁部分展开论述。第...
  • 论鲁迅的真诚观

    论鲁迅的真诚观

    翟文铖[1]2001年在《论鲁迅的真诚观》文中研究说明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论文题B:论鲁迅的真诚观研究生姓名:翟文裁卜召林,翟文铖[2]2002年在《“灵魂的深”:论鲁迅的真诚观》文中认为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中国化了的佛教,都主张人人具有先验的善良本心。在这种人性论基础上,中国人建立起“反身...
  • 唐代小说观念与小说兴起研究

    唐代小说观念与小说兴起研究

    韩云波[1]2001年在《唐代小说观念与小说兴起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研究唐代的“小说”观念及高祖至玄宗间唐代小说的兴起。全共分叁章。第一章研究唐代的“小说”观念。唐代“小说”一词,主要出现于叁个领域:一是史学家及学问家的着述,其中刘知几的《史通》尤为突出。二是在创作中的运用,从南朝的殷芸到中唐的刘餗...
  • 文化冲突与词的演进——唐宋词与商业文化关系研究

    文化冲突与词的演进——唐宋词与商业文化关系研究

    王晓骊[1]2001年在《文化冲突与词的演进——唐宋词与商业文化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商业经济的不断繁荣,唐宋时期商业文化的发展最终打破了社会文化格局的平衡状态,从而引发了文化转型和文学转型,唐宋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本文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考察商业文化力量崛起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文化冲突对...
  • 你从玫瑰门中翩然走来——铁凝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与当代女性文学

    你从玫瑰门中翩然走来——铁凝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与当代女性文学

    李欣梅[1]2001年在《你从玫瑰门中翩然走来》文中提出本文是以当代女作家铁凝的小说创作为切入点,选取其创作不同阶段的代表性作品来梳理铁凝作品里的“女性意识”。从而得到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发展的一条明晰的线索。文章先梳理了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给了当代女性文学的价值问题一个肯定的答案,...
  • 论张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张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黄乐平[1]2016年在《外国文学影响与张洁小说创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洁是伴随着中国新时期文学发展而不断成长的女作家。张洁凭着敏锐与勇气使她在“新时期文学”和“女性文学”领域都获得了先导性的地位,因此在研究这两种文学史段落时,她都是不容忽视的作家个案。从不惑之年走向文坛到而今,张洁的写作生命已...
  • 女性:弱势的群体——《祝福》、《离婚》和《伤逝》解读

    女性:弱势的群体——《祝福》、《离婚》和《伤逝》解读

    段小莉[1]2002年在《女性:弱势的群体——鲁迅的《祝福》、《离婚》和《伤逝》解读》文中提出通过对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女性形象进行评析,认为:祥林嫂是女性弱势群体中的最弱者,爱姑是女性弱势群体中的抗争者,子君是女性弱势群体中闪光一时的弱者。她们被强大的“杀人团”所包围,同时由于自身的性格特征以及存...
  • 表现主义与郭沫若及其早期小说

    表现主义与郭沫若及其早期小说

    宁雅娣[1]2016年在《郭沫若日本时期文学创作研究综述(2009-201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郭沫若日本时期的文学创作为考察对象,围绕其诗歌、小说与散文、历史剧叁个方面,对2009年至2015年的研究成果作线性梳理和回顾。通过回顾研究热点、方法和范式,总结研究中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存在的不足...
  • 论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审美意蕴

    论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审美意蕴

    李晓梅,王本朝[1]2001年在《论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审美意蕴》文中研究说明穆旦诗歌在长期湮没后重现眩目的光辉,其诗作文本的艺术价值穆——旦诗歌所富含的现代主义审美意蕴当是其根本原因。正是诗中那不屈的郁愤与追求、压抑与抗争显示了一个现代人不竭的生命原动力,正是作品中所显露出的对人生对社会深入思考的智...
  • 另一种审视——白先勇小说乡愁主题新论

    另一种审视——白先勇小说乡愁主题新论

    蒋业华[1]2001年在《另一种审视》文中研究说明乡愁是白先勇小说集《纽约客》和《台北人》的一个重要主题,对白先勇这一主题的内在意蕴,国内研究者大多认为是表达了一种爱国主义和民族感情,这主要以中山大学王晋民先生的意见最具代表性,他多次在他的评论文章中说到,白先勇小说中的“乡愁”是他爱国主义思想的曲折...
  • 王夫之诗学情景论研究

    王夫之诗学情景论研究

    覃玉兰[1]2011年在《王夫之情景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王夫之在吸收前人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宋明以来诗歌创作风气及其自身创作的实践经验,理论创新,是情景理论的集大成者,其情景理论具有总结性,创新性,启发性。王夫之以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情景合一概括了情景理论的叁个境界,而这叁个境界又是层层递进的,也是情景...
  • 《西厢记》传播研究

    《西厢记》传播研究

    赵春宁[1]2001年在《《西厢记》传播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借鉴现代传播学的概念和理论,对《西厢记》成书后明清时期的传播流布情况作一细致的梳理、描述和分析。论文以《西厢记》为研究对象,分五章,从文本、演出、改编、批评及文化影响五个方面来论述,力图在明清社会文化和整个戏曲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历史系统...
  • 姜夔与南宋文化

    姜夔与南宋文化

    侯海荣[1]2013年在《生态隐喻下的姜夔诗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生态隐喻”的思维范式,将姜夔其人其作置于文学生态的原点,围绕时空生态与心灵生态两个向度,着重以时间、地域、心态构成自足性的阐释叁角,在整体的、有机的、系统的生态观照下,给予姜夔诗词全面的历史文化考察。基于文学具有类生命的特征,“...
  • 伏藏史诗论——《格萨尔》史诗与藏传佛教伏藏传统关系研究

    伏藏史诗论——《格萨尔》史诗与藏传佛教伏藏传统关系研究

    诺布旺丹(俄日航旦)[1]2001年在《伏藏史诗论》文中认为本文旨在通过对伏藏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藏传佛教的特殊文化现象,与《格萨尔》史诗的关系研究,试图对《格萨尔》史诗佛教化的历史进程作一个实证性的省查和评判。《格萨尔》史诗分为“结仲”(rGyal-sgrung)和“曲仲”(Chos-sgrung)...
  • 鲁迅与夏目漱石

    鲁迅与夏目漱石

    佚名[1]2017年在《“鲁迅与夏目漱石:跨时空对话”在绍兴文理学院举行》文中提出2017年9月11日,在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和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在鲁迅文化基金会的推动下,绍兴文理学院成功举办"鲁迅与夏目漱石:跨时空对话"中日文化交流论坛。论坛由绍兴文...
  • 陈映真小说论

    陈映真小说论

    张纪梅[1]2016年在《论陈映真小说的乡土叙事》文中研究表明陈映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乡土小说家。无论是作为作家,还是文学评论家,陈映真都是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本文主要以陈映真乡土叙事小说为研究对象,对其主题、艺术特色、成因等进行考察解读,阐释其内在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
  • 《诗章》中的儒家思想

    《诗章》中的儒家思想

    胡平[1]2014年在《庞德《比萨诗章》思想内涵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研究对象是《比萨诗章》的思想内涵。重点聚焦以下问题:第一、《比萨诗章》中的新柏拉图主义。论文阐述了庞德所理解的新柏拉图主义,认为庞德所理解的新柏拉图主义是“光的形而上学”,是强调“理智”的哲学。所谓“光的形而上学”本质上关于善和至善...
  • 丰子恺散文综论

    丰子恺散文综论

    金莹莹,潘建伟[1]2018年在《丰子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2001—2017)》文中认为自2001年陈艳玲撰写《丰子恺散文综论》以来至2017年,中国大陆已有97篇以"丰子恺"为选题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及时总结研究成果,分析其选题特色,不但能为今后做学位论文提供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