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醒世姻缘传》中的叛逆女性形象

    论《醒世姻缘传》中的叛逆女性形象

    石小清[1]2001年在《论《醒世姻缘传》中的叛逆女性形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醒世姻缘传》是我国明清之际的一部白话长篇小说。作者以因果报应为框架,描写了一个两世姻缘的故事。它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仍是以家庭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在作者笔下,活跃着一群个性鲜明,然充满矛盾的女性形象。她们以...
  • 南阳作家笔下的盆地女人

    南阳作家笔下的盆地女人

    摆向光[1]2001年在《南阳作家笔下的盆地女人》文中认为南阳作家群以其鲜明的创作风格和整体实力崛起在90年代的中国文坛,在这个男性作家占绝对多数的作家队伍中,许多人则侧重于故乡女性形象的塑造,并且成功塑造了众多生动形象的盆地女性。本文拟从地域、文化等方面对南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一、多姿多...
  • 中国天鹅处女型故事研究

    中国天鹅处女型故事研究

    侯小纳[1]2012年在《中国天鹅处女型故事中“原形回归”情节单元意义探究》文中认为天鹅处女型故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故事的主要情节大致是讲天鹅女(或雀鸟、孔雀等)飞临人间洗浴被凡间男子(或是猎人,或是樵夫等)发现,男子藏匿天鹅女羽衣,强迫与其结合,最后天鹅女发现被藏羽衣,披衣“原形回归”。在中国...
  • 表象的狂欢:论当代历史小说的创作走向

    表象的狂欢:论当代历史小说的创作走向

    蔡爱国[1]2001年在《表象的狂欢:论当代历史小说的创作走向》文中认为当代历史小说与当代文学的总体密切相关,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历史小说的创作呈现逐步繁荣的趋势,历史小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历史小说创作的研究和探讨,推动当代历史小说的发展和繁荣成为相当重要的任务。当代历史小说的发展在各个特定的历史...
  • 穿越科学的“魔障”:论中国科幻小说之发展变革

    穿越科学的“魔障”:论中国科幻小说之发展变革

    芮萌[1]2001年在《穿越科学的“魔障”:论中国科幻小说之发展变革》文中研究说明以科学标准要求科幻小说创作,是科幻小说研究中的怪圈。“科学”与“幻想”是界定科幻小说的两个标准。衡量科幻小说的价值,必须撇开“科幻内容是否严格符合科学推理”这一要求,转而以文学的标准评价其价值大小。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
  • “五四”女作家创作综论

    “五四”女作家创作综论

    卢长春[1]2001年在《“五四”女作家创作综论》文中提出;曲阜师范大学_研究生学位-论文论文硼:“】乙口g刀eq乍家创作颔相全‘”研究生姓名:卢长春学科、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刘晓华[2]2017年在《林海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林海音(1918-2001年),一个集作家、编辑、出版人于一身的文化人,基...
  • 白居易与牛李党争

    白居易与牛李党争

    于元元[1]2001年在《白居易与牛李党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牛李党争作为唐朝后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对身处其时的唐代诗人产生了重大影响。白居易作为身处这一时期的重要诗人,牛李党争对其政治态度、诗作内容及风格的影响,学术界还没有作过系统的研究。本文从原始材料出发,通过对白居易与牛李两党主要成员的人事关...
  • 老舍的取舍——论老舍的文化选择和审美选择

    老舍的取舍——论老舍的文化选择和审美选择

    张曼[1]2012年在《文化主体意识与文学关系个性化特征》文中研究表明平民作家老舍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茅盾、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叁大高峰。他积40年心血营造的独特的文学世界,为中国新文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老舍研究在中国和美国分别经历了近85年和6...
  • 在史传与小说之间——《吴越春秋》叙事原则和人物形象研究

    在史传与小说之间——《吴越春秋》叙事原则和人物形象研究

    卓智玉[1]2001年在《在史传与小说之间——《吴越春秋》叙事原则和人物形象研究》文中指出古代的学者多将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看作杂史,归入史部。近年来,已经有不少学者注意到它的文学价值和小说特征。本文以为《吴越春秋》是史传文学文史分流、向小说过渡阶段的作品,以现存的元大德十卷本系统版本为文本依据,...
  • 论多元选择中的90年代乡土小说

    论多元选择中的90年代乡土小说

    周罡[1]2001年在《论多元选择中的90年代乡土小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90年代多元共生的文学格局是乡土小说创作多元化的历史语境。90年代乡土小说创作的多元化是对传统乡土小说一元话语主导模式的超越和突破,由此带来了丰厚的言说话题。本文试图梳理和描述这一文学现象,并作出自己的理论判断。本文的研究对...
  • 冲撞与嬗变——重评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论争

    冲撞与嬗变——重评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论争

    李卫国[1]2001年在《冲撞与嬗变》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中国新文学阵营内部的第一次公开撞击,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论争一直倍受研究者关注。然而前人对这场论争一直没有取得共识。既往研究没有取得突破的主要原因是:对原始材料缺乏细致的爬梳剔理;对论争产生的必然缺乏深入的揭示;对论争造成的双方思想及情绪的嬗变缺...
  • 《小说月报》与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转型

    《小说月报》与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转型

    杨庆东[1]2001年在《《小说月报》与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转型》文中提出本文考察了《小说月报》的历史变迁,对《小说月报》前、后两个时期所刊载的小说进行研究,分别从小说的观念转变与小说文本的建构两个方面探讨、论析了中国小说的现代化转型历程,试图从现代文学期刊这一文学传播媒介入手对中国现代小说的产生、发展...
  • 网络文学初论

    网络文学初论

    张华[1]2001年在《网络文学初论》文中提出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化逐渐成了中华大地上的一道新的文化景观。网络文学作为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是网络文化花园中的一只奇葩,而且也是我们解读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因此,从理论上对中文网络文学进行研究不但是健全和发展文学...
  • 20年代性爱小说的历史考察

    20年代性爱小说的历史考察

    徐仲佳[1]2001年在《20年代性爱小说的历史考察》文中指出20年代的启蒙是整个启蒙浪潮中重要的一支。它的逻辑基点是个性解放。在解放思潮的冲击下,原本在旧的伦理体系中被封闭的性得到了解放。性成为20年代思想界的一个中心话语。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相适应,性的解放首先是做为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一个...
  • 现代中国都市风情小说的文化学阐释

    现代中国都市风情小说的文化学阐释

    杨新刚[1]2001年在《现代中国都市风情小说的文化学阐释》文中研究指明市井是都市中特殊的生存空间与文化空间,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其中生存着各种各样的市井民众或由他们组成的生命共同体——都市社会的“民间群落”。同时它有着隐性的文化结构,与显性的主流文化相比更具原始的、本真的民间文化品格,其中活跃着传统...
  • 论汤显祖诗歌的主情特色

    论汤显祖诗歌的主情特色

    柳旭[1]2016年在《晚明佛教与汤显祖“情至”文学创作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代文学家汤显祖一生主“情”,其“情至”文学理论与“至情”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的艺术瑰宝。汤显祖也是晚明着名的佛教居士,是狂禅的践行者,与佛教因缘深厚。本文以晚明佛教的圆融,居士佛教的极盛,阳明心学及狂禅风潮的席卷为思想背...
  • “大地的哲学”——论山东现代小说的地方特色

    “大地的哲学”——论山东现代小说的地方特色

    李雁飞[1]2001年在《“大地的哲学”》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立足于现代,着眼于当下,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中国文学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以何种姿态走向“世界文学”。论文认为处理好地域性与共通性的关系是解答这一问题的关键。全文以山东现代小说为个案,通过对山东现代小说与中国现代主流文学既亲和又悖离的关系来阐...
  • 论王琦瑶的悲剧

    论王琦瑶的悲剧

    肖仲华[1]2013年在《当不幸变成习惯——论王琦瑶无可逃脱的悲剧宿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恨歌》中的王琦瑶一生悲欢起落,匆匆走过的生命经历了情感和时代的洗礼,却都免不了悲剧的宿命。王琦瑶悲剧的根源却恰恰是她独特的女性魅力和个性品质。因此,王琦瑶总是不断地反抗命运反抗孤独,但却总摆脱不掉悲剧的结...
  • 张华文学论

    张华文学论

    李斯斌[1]2011年在《玄言诗批评史研究》文中提出玄言诗盛行于两晋时期,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诗歌现象。这一诗歌风格在当下的研究中成为热点。自90年代以后,对于玄言诗的评价逐渐摆脱了早期简单否定的看法,而以一种客观的态度重新审视其特点,挖掘其形成与对后来诗歌的影响。目前,玄言诗研究取得的成果相当丰富...
  • 唐代叙事诗的发展综论

    唐代叙事诗的发展综论

    李鸿雁[1]2010年在《唐前叙事诗研究》文中提出唐前叙事诗是中国诗歌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试图对唐前叙事诗进行系统的梳理。确定叙事诗的内涵,分析叙事诗产生的原因以及《诗经》、《楚辞》、汉代、魏晋南北朝等不同阶段的唐前叙事诗的基本情况。在历时上,顺着历史的足迹,围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