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芳[1]2004年在《文学史家王瑶的鲁迅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中,王瑶在“鲁迅学”学科的独特贡献是进行现代文学研究绕不过去的卓然存在。凭借宽广的视界,他不断开拓鲁迅研究的范围,并由于精深的古典文学素养,能够实现超脱“情境”规定而接近“美学”的阐释;在鲁迅和闻朱等的影响下,他形成了自...
高亚茹[1]2016年在《茅盾未完成长篇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对现代作家茅盾的研究中,小说创作一直是其中的热点研究对象,这些研究涉及茅盾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包括文学文本,文学社会学,美学接受等多个方面。新世纪以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对茅盾小说创作的关注度似乎逐渐进入了一个平缓期。但是现有的看...
陈彪[1]2004年在《跨越时空的对话》文中认为在中国文学史上,《围城》与《儒林外史》这两部小说由于在题材选取和审美品格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文学批评界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二者放到一起加以比较。但一般论者都只是从一个方面加以对比,而且习惯于分出高下优劣。本文试图从作者的创作态度、作品的思想主旨、美学...
姜俊萍[1]2004年在《论高中语文教学的史学意识》文中研究指明自古“文史不分家”,然而在目前语文教学中史学素养不足,历史教学和语文教学被人为地分隔开来。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使丰富而系统的文史知识变得枯燥乏味和支离破碎,导致了基本人文素质失衡;教材的教学内容视野狭隘,且头绪多、密度大,过于学究...
胡全新[1]2003年在《论毛姆小说的现代主义特征》文中研究表明毛姆创作的黄金时代位于二十世纪二十到叁十年代,正处于现代主义思潮的高涨时期,在小说思想观念和艺术技巧上,毛姆不可避免从中汲取了丰富养分。我国的毛姆研究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步展开,但大多把研究视野局限在自然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研究范围之...
张永艳[1]2003年在《民间的当代价值》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分析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民间转向这一文学现象入手,考察民间对于当代文学创作及知识分子的价值追寻所具有的价值。90年代中国小说创作出现了相当明显地变化,“走向民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以余华、韩少功、王安忆、池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不约而...
吉崇敏[1]2006年在《《文学季刊》与1930年代文学》文中提出《文学季刊》及其系列期刊作为叁十年代大型的纯文学创作月刊,对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成熟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套杂志的创刊活跃了北方文坛,促进了南北文坛的了解,消除了南北畛域,它对京派作为一个创作流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汇...
王晓芳[1]2002年在《八十年代审美文论批判》文中提出审美文论是文学阐释模式的一种,它认为文学的基本特性是审美性,文学的基本价值是审美价值。本文对审美文论的批判,目的是理清其产生存在的根源和理论思路,探讨它的理论贡献和社会意义,并从学理上指出其过激之处,这有助于对文学阐释模式做出合理的预测。第一部...
陈才俊[1]2002年在《徘徊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现代历史剧作为新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作为其理论形态反映的中国现代史剧观念也走过了一个由起始到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历史剧作家,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动、风云莫测的时代,多数是在经历了...
卢长春[1]2001年在《“五四”女作家创作综论》文中提出;曲阜师范大学_研究生学位-论文论文硼:“】乙口g刀eq乍家创作颔相全‘”研究生姓名:卢长春学科、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刘晓华[2]2017年在《林海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林海音(1918-2001年),一个集作家、编辑、出版人于一身的文化人,基...
叶立文[1]2001年在《增长与繁荣—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小说中的先锋话语》文中研究指明本书以中国20世纪八十年代小说中的先锋话语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了先锋话语从发生、发展到最终形成先锋小说的过程。从本书所使用的“先锋”一词来看,它不是一个规范和既定的模式,而是一个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中,不断发生着变异...
汤奇云[1]2001年在《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史论》文中研究指明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史论华东师范大学汤奇云2001年绪论#1(493,B3,4DE,DD)霍俊明[2]2006年在《当代新诗史写作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试图以既有的中国当代新诗史(本文所涉及到的“当代”新诗史是指主...
李茵茵[1]2001年在《20世纪澳门旧体诗歌的民族意识》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从历史和文化角度,深入研究20世纪澳门旧体诗歌中民族意识的演变、特色和内涵。冀望透过审视上述诗歌所产生的特殊文学现象,掌握20世纪澳门旧体诗歌的发展规律,并且了解澳门旧体诗歌在发扬爱国精神和传承传统诗歌文化上所产生的作用及...
吴兰[1]2001年在《选择·变异——论新感觉派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接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主义”文艺又称“现代派”、“先锋派”文艺。它是西方(主要是欧洲)各国在19世纪末由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到垄断的帝国主义,进入资本主义全盛期时崛起的一股非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的思潮,其影...
曾锋[1]2001年在《轮回:意识无意识》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矛盾重重。为反抗人文领域内左、右翼的霸权话语,周作人坚持人文科学没有绝对的是非;为了利用科学的权威,他又宣称自己的历史叙述是科学的,没有虚构。为了对抗左、右翼装饰着国家、民族、道德徽号的文学功利论,他主张文学无用;从他自己的个...
刘景松[1]2001年在《新华纪游文学的现代意义》文中研究指明新华文学和她的前身马华文学,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中纪游文学起步早,在新华文学发韧期即己出现,时至今日已呈大潮局面。它的醒目存在直接诱导今人重新认识和评价新华文学。本研究专就(新华)游记这一文学体裁展开,研究对象细小而清晰。学术界迄今尚无人...
高新民[1]1998年在《论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文中认为二十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科学理论转变为现实社会制度,完成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巨大飞跃,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立、巩固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及时地回答社会主义实践所提出来的各种问题,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
柳川[1]2000年在《九十年代金融危机及带给我国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金融市场问题开始成为世界经济结构诸多问题中最为重要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从九十年代爆发的三次金融危机的表象看:1992年由于德国统一引发了英磅危机;1994年墨西哥开放不成熟的金融市场导致了比索贬值;1997年东南亚...
朱响艳,杨炳钧[1]2007年在《从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的纯语言观》文中研究说明接受美学以读者为中心,强调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与阐释。文学作品仅仅是一种图式,充满了空白与未确定点,文本意义的实现是译者的前理解与文本和译者之间的视野融合。不同的译者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阐释,同一源语文本的多个译语文本互相补充,...
孙佳[1]2013年在《京派审美批评与知识分子身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京派知识分子身份的生成有着独特的现代性场域,现代意识的产生使知识分子阶层独立出来,而30年代北平的政治经济环境为京派知识分子提供了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京派知识分子在“象牙塔”内构筑着文学的自由梦想,并且逐渐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