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紫云[1]2003年在《中国网络时代语言变体的分析》文中提出中国网络时代语言变体开始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学科。它是新的社会革新的反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竭力客观实际把分析和描述了这个语言现象,并尝试在OttoJesersen和GottolobFrege提出的关于语言变体理论的理论构架下...
周惠[1]2016年在《英语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语篇评价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围绕英语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学界涌现出了诸多针对其语类特征、语篇结构、词汇语法偏误、培养模式与质量标准的研究。同时,由于国际上以英语作为媒介发表学术论文、开展学术交流的情况日益普遍,国外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英语作为二语/外语的...
文艺[1]2003年在《概念整合理论与法庭语篇》文中指出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法庭语篇(CourtroomDiscourse)进行定性分析,运用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IntegrationTheory)的观点分析并解释法庭活动中的认知过程。法律语言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正逐渐吸引来自跨学科...
欧阳新梅[1]2003年在《儿童的语用发展对母亲言语运用的影响》文中认为儿童语用发展,主要表现为儿童如何习得运用适当的言语形式表达自己的交往倾向,达到自己的交流目的。它是儿童语言学习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儿童语言交往行为作为儿童语用研究最基本的层面,已经受...
姚晓霞[1]2008年在《《朱子语类》语气副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气副词是用于命题之外、表达说话人主观情感和态度的一类副词。本文以《朱子语类》为研究对象,运用叁个平面理论,力求系统深入地分析《朱子语类》中的语气副词。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朱子语类》语气副词概述。第二部分,从句法角度对《朱子语...
江玲[1]2003年在《顺应—关联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语言交际模式作了尝试性研究,其目的在于阐明交际中语言的产生和理解。通过文献回顾,作者发现语码交际模式理论、会话含义理论、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都没有很好地阐明语言交际的本质。基于Sperber&Wilson(1986,1995)提出的关联...
李颖玉[1]2009年在《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语言接触过程中,一个自然而又重要的结果就是接触双方的语言发生词汇、句法甚至语音和语用等层面的变化。英汉语言接触中“受西洋语法影响而产生的中国新语法”就被称为“欧化的语法”(王力,1985:460)近年来,英语作为当今世界的一种强势语言...
唐凤燕[1]2003年在《现代汉语“即使”复句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即使句”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复句,但它究竟属于让步复句还是假设复句,到目前为止学术界仍未达成共识。一般语法书对“即使句”的讨论,仅限于将其作为让步复句或假设复句的典型格式予以提及,很少对“即使句”所表达的深层语义关系作深入的...
阮氏玄庄[1]2012年在《越南学生习得汉语方位词空间隐喻偏误分析》文中指出时间和空间是人类认识到的两个概念。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跟时空有关。在汉语方位词系统里面,“前、后、里、外”是表示空间意义的四个常用方位词。在实际使用语言中,人们用他们表示时间意义现象是很常见的。这意味着人们已将“...
相宇剑[1]2003年在《《左传》双宾语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对《左传》作穷尽性调查的基础之上,采用统计,举例,描写,分析等方法,从双宾语句分类、双宾语词性、双宾语句句式、双宾语语义类别等角度研究了其中的双宾语句。本文提出了古汉语双宾语句新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发现了新的双宾语类别;分析了双宾语的词...
王仲轲[1]2017年在《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的多视角研究综论》文中研究表明"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对此众多学者都高度关注,并就多个研究视角展开探究。最先关注此汉语现象的是语法界,自陈承泽首倡"词类活用"以来,王力等着名语法家都展开研究,然而语法...
戴丽玲[1]2013年在《郑樵《六书略》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宋代郑樵的《六书略》是继《说文》建立"六书"理论之后第一次系统地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阐述的着作,近代以来文字学家才比较客观地评价郑樵及其《六书略》,对其进行较为深入而专题的研究。但学术界对郑樵《六书略》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字...
崔广利[1]2003年在《元明韵书入声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选取元明时期反映北方方言音系的韵书,即《蒙古字韵》、《古今韵会举要》、《中原音韵》、《韵略易通》、《交泰韵》、《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和《元韵谱》,从韵书角度,探讨元明时期北方方言音系韵书中记录的入声的变化状况。本文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着手,先...
张静[1]2003年在《元明北方汉语入声研究》文中认为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入声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方言中的发展状况是不一致的,不能一概而论。元明这一时期是入声发展演变的重要阶段,本文着重探讨的是这一时期中入声在北方话中存在状态。元代北方汉语有无入声,学界聚讼半个世纪,尚无定论。明代北方汉语入声与元代有...
方红[1]2003年在《“侥幸”类语气副词研究》文中认为语气副词是现代汉语副词中引起争议和存在问题较多的一类。它们在语法意义、语义指向、语用特点、篇章特征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显着的个性。本文选取“侥幸”类语气副词作为研究对象,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并借鉴语法化、话语分析、认知语法、系统功能语法等语法理...
张爱华[1]2003年在《从接受理论角度论重译现象》文中指出在经典作品的翻译中,重译现象极为普遍。同一个文本,往往有不同译者的不同译本广为流传。我国传统翻译理论在对译文评价标准的探讨中注重原文、译文的对比,追求译文相对于原文的对等。这种以文本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很少涉及译者的能动作用,其结果是追求特定文...
郑敏惠[1]2003年在《福州方言“有+VP”句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叁个平面”理论和“大叁角”理论为主要指导思想,对福州方言“有+vP”句式进行全方位考察。论文首先探讨福州方言“有+VP”句式的句法特征、语义价值和语用功能,在此基础上与普通话中“有+VP”句式进行平面比较,接着探寻古汉语中...
黄玉兰[1]2003年在《英汉爱情和时间谚语中隐喻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与传统的隐喻观不同,认知隐喻观认为隐喻是认知的,概念的,它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有利工具。为了进一步探讨隐喻的认知功能和不同文化中隐喻的特征,本文首次尝试对英汉时间和爱情谚语中的隐喻进行比较研究...
张力弓[1]2016年在《电视广告语言新质要素研究》文中提出电视广告语言新质要素是电视广告语言中存在的与语言系统旧有成分存在差异的新型语言成分。主要包括:语码转换新质、新词语、借词新质、旧词新用、词类活用新质、超常搭配新质。本文从语用、词汇、句法方面对电视广告语言新质要素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对电视广告...
王晓凤[1]2012年在《郭建中翻译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郭建中教授,中国当代资深翻译家,浙江大学资深教授。曾担任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副研究员,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芝加哥校区研究员,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翻译协会会长,浙江省外国文学委员会副主任。现任浙江省翻译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