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喻在文章语境中的理解——概念隐喻理论探讨

    隐喻在文章语境中的理解——概念隐喻理论探讨

    陈新葵[1]2003年在《隐喻在文章语境中的理解——概念隐喻理论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概念隐喻理论认为,在正常的语言加工理解过程中,人们需要通过概念匹配来理解惯用隐喻的意义。但Keysar等人指出,惯用隐喻在自然阅读状态下并不需要概念匹配进行理解,只有新颖表述的隐喻的理解才需要进行概念匹配。本研究对Ke...
  • 广告语中的含糊现象分析

    广告语中的含糊现象分析

    谢文怡[1]2005年在《英语广告语篇中的含糊现象探析》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广告的主要目的是推销商品,因此广告语言很自然地是一种带有夸张力的倾向性语言。它没有科技或法律语言那么精确,具有一定的含糊性。事实上,每种语言都具有或多或少的含糊性,这是语言交际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如果广告过分或不当地运用含糊手段...
  • 从关联理论看广告策略

    从关联理论看广告策略

    徐美玲[1]2010年在《关联理论视角下的俄语广告翻译》文中研究说明翻译对经济的发展乃至文化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对翻译进行研究,提出不同的翻译理论模式和翻译策略。其中,运用关联理论指导翻译活动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运用此理论指导俄语广告翻译的研究还不多,对于翻译...
  •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看广告翻译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看广告翻译

    杜晓夏[1]2016年在《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看广告语翻译》文中提出随着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广告翻译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日益突显。然而,中国的广告翻译仍未得到充分发展。作为翻译学中的一个分支,广告翻译有着它自己的内在规律,因而需要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即功能派翻译理论出发来探讨广告翻译,...
  • 法庭应答语的顺应性研究

    法庭应答语的顺应性研究

    徐章宏,李冰[1]2006年在《法庭应答语信息过量的顺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法庭审判中,发问者常常通过提问来控制和支配应答者,而应答者并非被动地、无目的地作答,他们除了提供发问者所期望的信息外,有时还会提供过量的信息,把信息过量的应答语作为一种语言策略来使用。本文以20份真实的法庭庭审笔录为语料,...
  • 论任务对无意词汇习得的影响:检验投入量假设

    论任务对无意词汇习得的影响:检验投入量假设

    高婷婷[1]2015年在《二语词汇搭配的附带习得实证研究》文中指出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受到外语研究者的重视。正如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1972:111)所说,“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和教师逐...
  • 连续传译中的语篇结构转换模式

    连续传译中的语篇结构转换模式

    武光军[1]2003年在《连续传译中的语篇结构转换模式》文中指出本文拟从语篇结构转换的角度来解决连续传译中遇到较大语篇时工作记忆小于需求记忆之间的矛盾,探索一种最佳语篇结构转换模式:既满足交际需要,又最大程度上模仿原语篇系统。根据我们对记忆特点的分析以及口译本身的特点,我们认为连续传译应以语篇为处理...
  • 汉法词典中新词语的收录原则

    汉法词典中新词语的收录原则

    解江红[1]2003年在《汉法词典中新词语的收录原则》文中提出鉴于如今汉法词典中收录新词语方面的不足,本文试图从新词与社会、新词语的界定、分类以及规范化、规定主义和描写主义、动态共时性等角度对新词语来进行研究,并同时对现存的叁本代表性词典:《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简明汉法词典》中...
  • 《国语》称代词研究

    《国语》称代词研究

    袁金春[1]2003年在《《国语》称代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所说的称代词指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叁人称代词,还包括用于谦称和敬称的名词。本文逐一考察了《国语》中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余”“予”“朕”、第二人称代词“女”“尔”“而”“若”“乃”、第叁人称代词“之”“其”“彼”“厥”的语法功能和语义特...
  • 论中国翻译理论之重建原则

    论中国翻译理论之重建原则

    孙宇[1]2017年在《文化转向视域下的莫言小说英译研究》文中认为正如欧洲叁大汉学家之首的荷兰着名汉学家施舟人所说,“中国文化意义重大,不能被中国人独享”,中国文学也是这样,应该让世界读者共同分享。纵观20世纪至21世纪初,中国现当代文学并不逊色于其他国家的同时代作品。虽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中...
  • 日本学生汉语动词使用偏误分析

    日本学生汉语动词使用偏误分析

    翟艳[1]2003年在《日本学生汉语动词使用偏误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主要依据汉语语法理论对各类动词语法特征的描述,分析研究了日本学生在由初级到中级相衔接时期使用汉语动词时产生的偏误。统计显示,日本学生的汉语动词偏误呈现两大倾向,一是不及物动词的及物化,一是及物动词的语义搭配不得当,文章重点分析了偏误动...
  • 任务教学法与外语口语能力的提高

    任务教学法与外语口语能力的提高

    肖亚西[1]2007年在《基于任务教学法的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外汉语口语教材是对外汉语各类型教材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文章选择从任务教学法的角度来评析、研究口语教材。除了绪论和结语,一共分为四章。绪论部分交代选题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一章从“任务”的涵义、任务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 口语对话关系从句的统计分析

    口语对话关系从句的统计分析

    宋贞花[1]2003年在《口语对话关系从句的统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自然口语的考察,以叙事体关系从句为参照,对对话语体关系从句的篇章功能、语义特征和句法特征叁方面进行了考察。第一章以语义类型、信息类型为起点,对比分析关系从句在对话和叙事两种不同语体当中篇章功能的异同。第二章与叙事体进行对比,...
  • 中国民事判决书意识形态意义的批评语篇分析

    中国民事判决书意识形态意义的批评语篇分析

    柯晓玲[1]2003年在《中国民事判决书意识形态意义的批评语篇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民事判决书意识形态意义的批评语篇分析管志斌[2]2012年在《语篇互文形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现代汉语语篇的互文形式。主旨是根据语言研究所遵循的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将文学批评的互文性概念语言学化,藉此分析语...
  • “脱口秀”节目中的话题转换

    “脱口秀”节目中的话题转换

    王文洁[1]2016年在《《金星脱口秀》节目的话语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脱口秀节目起源于英国,兴起在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引入到中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人们所喜爱的节目形式。它具备丰富的舞台表现力,吸收了单口相声中的一些表现元素,融合了谈话类节目的娱乐性,让节目形式更加具有视听性。节目...
  • 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对比

    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对比

    安丰存[1]2003年在《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对比》文中认为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是英、汉语言中的常见句式结构,它们都表述了“使(让)其他的人或事物处于某种状态或表现某种行为”这样的概念。这种概念的表达是建立在“人类中心说”这一共同认知基础之上的。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不但表述了...
  • 古汉语虚词研究史

    古汉语虚词研究史

    王红生[1]2006年在《元代以来的古汉语虚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四个时期论述元代以来的古汉语虚词研究。元代至清代“小学”时期的虚词研究,特点是从训诂或修辞的角度来研究虚词,还不能算是严格意义的语法的研究,但其中一些论述已经触及到语法的问题。出现了《助语辞》、《虚字说》、《助字辨略》、《...
  • 关汉卿杂剧介词研究

    关汉卿杂剧介词研究

    崔凤飞[1]2010年在《关汉卿杂剧连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汉卿杂剧是近代汉语中重要的文学作品。刘大杰在他的《中国文学史》中说:“文体中使用新语言,是元杂剧文学的一大特色,但这种新语言用的最广泛、最成熟、最恰当的,无人比得上关汉卿。”可见,关汉卿杂剧语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集中体现了元代以及...
  • 论语用意义上的对等翻译

    论语用意义上的对等翻译

    姜柯[1]2003年在《论语用意义上的对等翻译》文中认为翻译是一种跨语言文化的交际。在现代社会中,翻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翻译对等多年以来一直是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中外翻译学家对翻译标准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在实质上都认为对等是翻译的基本标准之一。可是鲜有人提出怎样才能做到对等地翻译。本文从语...
  • 亚洲地区汉语学习者“是”字句习得情况调查与研究

    亚洲地区汉语学习者“是”字句习得情况调查与研究

    刘丽宁[1]2003年在《亚洲地区汉语学习者“是”字句习得情况调查与研究》文中指出“是”字句句式多、功能强,是汉语的常用句式。留学生在习得时也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汉语界对这种句式的习得情况一直没有系统的调查和研究。本文在前人和时贤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八种“是”字句句式,以亚洲地区主要是东南亚及日本、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