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泽栖[1]2017年在《印度人民党的外交政策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印度是南亚地区唯一的大国,也是印度洋上海军力量最为强大的亚洲国家,还是21世纪最炙手可热的新兴经济体之一。正如我们现在正努力实现的“中国梦”一样,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印度梦”——成为世界大国。在印度实现其世...
张晓溪[1]2004年在《国际机制与中国的参与战略》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相互依赖不断加强的趋势下,国际社会将由无政府状态转向制度、规范化状态,即将由“自助状态”转向相互借重的秩序化状态,其间根本问题是协调国际机制这一共同体与其个体成员的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现今和未来,国际机制与主权国家之间在互动中呈现...
潘广辉,吴婧[1]2006年在《民族问题与苏联解体——欧、美学界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将欧、美学界从民族问题的视角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归纳为八个方面,认为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更加全面地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探讨当代国际社会及多民族国家妥善处理民族问题的方...
吴坡[1]2004年在《孙中山民权主义的渊源和成因分析》文中提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在叁民主义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民权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资产阶级为领导主体的人民自主的民主权利。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是孙中山民权主义的主要思想渊源,他推崇法国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潘亚玲[1]2007年在《“9·11”后的美国爱国主义与对外政策》文中研究表明爱国主义往往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但从学术角度考察,爱国主义的概念及其对象、手段及道德立场等都存在重大争议。本文认为,爱国主义是个人对国家的热爱,它是由祖国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所激发的,并以对国家与同胞的福祉的...
朱杰进[1]2004年在《六方视野中的朝核危机》文中指出朝核危机是当前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中的一个焦点问题。朝鲜是中国最重要的邻邦之一,作为一个崛起中的负责任大国,中国高度关注并积极介入朝核危机。朝核问题关涉到中国的大国外交与周边外交,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一个关键问题。朝核危机由来已久...
刘恰[1]2004年在《新加坡公共行政体制的现代化发展》文中认为新加坡的公共行政体系经过殖民地时期和独立时期两个时期,包括前殖民阶段(1819—1867年)、直属殖民地统治阶段(1867—1942年)、战后阶段(1945—1955年)、劳动阵线联合政府阶段(1955—1959年)、人民行动党阶段(1...
施清秀[1]2004年在《论日本新右翼势力的成因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日本右翼是随着日本天皇制专制政权的建立而出现的,主张天皇主义、国粹主义和大亚洲主义,在日本社会中虽然人数不多、但是能量极大、煽动性极强。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日本战后长期被压抑着的大国意识复苏,...
邱清华[1]2008年在《新时期执政党社会阶层利益整合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益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根源和原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社会阶层结构出现了新的分化组合,利益主体多元化,各阶层间的经济关系也日益复杂化。各阶层间的...
张涛华[1]2004年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东盟一体化道路研究》文中认为一体化包含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维的一体化,在多维的一体化中,选择某一方面一体化作为一体化的重心,关系到一体化的进程。东盟成立至今已有叁十几年,它在为昔日成就而欣喜愉悦的同时也开始日益受到谋生的艰难和激烈竞争的困惑。总体来看...
王士恒[1]2004年在《朝鲜半岛局势和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朝鲜半岛与中国地理上相连,对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安全意义,在中国周边环境中居于特殊的地位。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朝鲜半岛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半岛问题的解决不仅依赖于半岛南北双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陈新[1]2004年在《天津市道路交通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带来了交通需求的快速增长,城市交通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天津市作为中国第叁大城市、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其面临的交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本文分析了城市发展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对当前我...
李克胜[1]2004年在《试析人权视野中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大工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社会保障至少具有叁个基本功能:保障人权,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稳定。但如何看待叁者之间的关系,以何种功能为出发点和终极目的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却必然形成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
谢碧云[1]2016年在《省级人大常委会监督制度变迁研究(1979-2016)》文中研究指明人大监督制度的前20年发展曲折,总体上发展十分有限。在1979年之后,人大监督制度走上了逐步发展的道路,历经30多年的发展,监督制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作为地方人大最高层级的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尤其是省级人大常...
杨慧兰[1]2004年在《从中俄关系的发展看新型国家关系的建构》文中认为中苏关系在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91年苏联解体的42年时间里,基本上由10年友好、10年论战、10年对抗、10年缓和四个时间段构成。双方交恶的时期要长于友好的时期,给两国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中俄关系在十多年的时间里...
付有强[1]2004年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英国对华外交政策及其演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战后英国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作为美国的主要盟国的英国,对在国内战争中日益取得胜利并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比其主要盟友美国更加灵活务实的对华政策。本文对新中国成立前后英国对华的外交政策及其背景进行...
穆占劳[1]2004年在《美国思想库与美中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思想库在中文里也被称为“脑库”、“智库”、“思想工厂”、或“智囊团”。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思想库是为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满足现代国家日益复杂的决策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代意义上的思想库以公共政策研究及影响决策为首要目标,以政府和各...
王志伟[1]2004年在《中国外交思想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探析——以改革开放后为主》文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国际国内环境的发展变化,中国外交思想几经变迁、演进、完善和发展。尤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外交思想在国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了显着的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外...
宋鑫华[1]2010年在《刍议亨廷顿的政治秩序论》文中指出亨廷顿立足于实际发生于第叁世界国家政治舞台上的现状,针对正统现代化论和现代化修正论这两种理论,提出了第叁派学说,即强大政府论,或称政治秩序论。亨廷顿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会导致不稳定,城乡差距是政治不稳定的根源,不平等会导致动乱等。亨廷顿指出...
闫新勇[1]2004年在《论新世纪新阶段“以德治国”基本方略的鲜明特色》文中提出新世纪是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和完善的关键阶段,也是中国社会体制和文化发生重大转变的历史时期。社会的转型必然带来一定程度的混乱和冲突,进行有效的社会整合就成了这一时期国家进行治理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