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战后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理论与政策

    冷战后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理论与政策

    林永亮[1]2008年在《冷战后美国东亚安全政策研究》文中提出冷战后美国对其亚太安全战略进行了多次调整。老布什政府曾提出在亚太地区的撤军计划,随着1992年朝鲜核问题的出现,美国暂停了驻韩美军的撤离,并重新调整亚太安全战略。老布什政府的这些调整反映了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安全战略由冷战时期的“遏制+威慑”...
  • 论欧洲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历史、动因、机制与挑战

    论欧洲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历史、动因、机制与挑战

    王翔宇[1]2002年在《论欧洲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启动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突破性举措,欧洲一体化研究因此增加了一个新的视点。然而,就笔者所知,目前中国学术界对此问题的专门研究还相当有限,大部分仍然停留在描述的层面,缺乏必要的分析,对欧洲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
  • 戴高乐平衡外交战略研究

    戴高乐平衡外交战略研究

    李伯军[1]2002年在《戴高乐平衡外交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戴高乐平衡外交战略其实就是平衡(或均势)思想在现代外交中的具体运用,因而也叫“均势外交战略”。它是指戴高乐对如何在美苏两极均势体制下进行平衡,以此来最大限度地谋求法国的国家利益这一基本问题的宏观把握和据此制定的总体规划。平衡论(或均势论)作为...
  • 略论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方法

    略论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方法

    张晓[1]2012年在《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泽东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以后,继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方法,即“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习”和“...
  • 中亚极端民族宗教势力与中国西部安全关系探析

    中亚极端民族宗教势力与中国西部安全关系探析

    宋海啸[1]2002年在《中亚极端民族宗教势力与中国西部安全关系探析》文中指出历史上中亚是民族和宗教关系非常复杂的地区,而且与周边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苏联的解体、中亚五国的独立,捂住“潘多拉盒子”的铁腕松开,中亚地区的民族意识迅速复兴,宗教活动空前活跃。中亚极端民族宗教势力的异军突起,非常猖獗,...
  • 21世纪初期日本的安全战略及对我国的影响

    21世纪初期日本的安全战略及对我国的影响

    吴伟兴[1]2002年在《21世纪初期日本的安全战略及对我国的影响》文中提出21世纪初期,日本对其安全环境进行了新一轮评估,在此基础上将安全战略的主要目标和原则确定为:确保本土安全及经济和社会稳定,有效阻止军事入侵和难民大规模流入等事态的发生;确保从本土到东南亚和中东“海上生命线”的畅通,有效应对周...
  • 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刘景[1]2013年在《毛泽东的政治价值观研究》文中认为毛泽东的政治价值观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的基础上的以人民为价值主体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毛泽东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的政治价值观是在批判地吸收与继承近代西方价值观和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根据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
  • 论实现“德治”的关键环节

    论实现“德治”的关键环节

    尹茂国[1]2002年在《论实现“德治”的关键环节》文中研究指明治国方式一直是政治家和法学家探讨的主题,“法治”与“人治”是两种最主要的治国方式。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法治”便成为一种理想的治国方式为统治者所采纳。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
  •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两国关系走向分析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两国关系走向分析

    丁兆中[1]2002年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两国关系走向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探讨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两国关系的实际发展状况,加深人们对中日关系的了解,更好地把握两国关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以不断作出建设性的战略调整,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是两国关系史上...
  • 建国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述评

    建国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述评

    张淑珍[1]2016年在《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关于落后国家在革命胜利后走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需要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继续探索。苏联模式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出来的社会主义模式。它一度成为各社会...
  • 美国新干涉主义和联合国

    美国新干涉主义和联合国

    张玉夺[1]2004年在《新干涉主义研究——以美国为中心》文中认为干涉主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国际组织从外部对另一个主权国家的内部事务或另两个国家间关系的专横干预。这种干预与一般的干预(包括劝告、建议、调解等)不同,它具有强制的形式,是一种不理会受干涉国同意与否的行为,目的是迫使干涉对象做原本不会做的事或...
  • 能源与国际政治

    能源与国际政治

    熊兴[1]2015年在《中美清洁能源合作研究:动因、进程与风险》文中认为能源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具有基础性作用。它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关系到普通国民的日常生活。能源问题历来都对国际关系有着具有重大影响,它既可能导致国际冲突,也可能带来国际合作。目前世界...
  •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述论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述论

    杨舒玲[1]2009年在《改革发展叁十年爱国统一战线述论》文中提出十一届叁中全会开辟了统一战线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爱国统一战线确立。爱国统一战线之所以有力量,其背后的原因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叁十年统一战线发展的历史充分表明,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经济建设、社会政治建设、国家统一的重要法宝;爱国...
  • 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让渡问题

    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让渡问题

    姚璐[1]2008年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主权让渡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相互依存的加深,对传统主权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主权观念开始了发展的过程。本文以层次分析法对主权概念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主权困境”的存在,认为“主权的二次使用”是缓解“主权困境”的有效途径。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实践...
  • 台湾问题的由来与美国对台湾问题政策演变

    台湾问题的由来与美国对台湾问题政策演变

    孙少萍[1]2002年在《台湾问题的由来与美国对台湾问题政策演变》文中研究表明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但是由于美国的插手,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成为21世纪中国实现国家利益的关键问题,也成为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核心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支持台湾当局,阻挠中国的统一。70...
  • 90年代日本朝野政党政策的转变

    90年代日本朝野政党政策的转变

    卢善女[1]2002年在《90年代日本朝野政党政策的转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冷战结束后,日本为了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强国而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政局右倾化的步伐也就进一步加快了。从中我们应该注意到,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日本各政党在政策上发生的转变——日本政党政治日趋保守化。即,在冷战格局结束的国际环境以及...
  •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与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与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

    魏学君[1]2002年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与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文中指出本文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以社会主义的运动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为背景,以“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意义,面临的主要问题、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及其与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关系...
  • 论主权与人权关系

    论主权与人权关系

    杜创国,谢晓娟[1]1999年在《论主权与人权的关系──兼评西方国家关于主权与人权关系的观点》文中提出主权与人权的关系问题是当代国际人权领域的一个根本问题。从国际法与国际人权实践的角度来说,主权高于人权,维护主权是实现人权的保障,没有国家主权,个人人权就失去了根本保障。在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到来的国...
  • 论“一国两制”条件下中央与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的关系

    论“一国两制”条件下中央与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的关系

    田恒国[1]2002年在《论“一国两制”条件下中央与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的关系》文中认为一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的建立,打破了我国“一国一制”时期单一的政治体制模式,形成了一种中央统一制与地方行政区域多元民主政治体制相结合的新型政治体制,我们把它称为“一国两制”条件下的政治体制。在“一国两制”条...
  • 论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公民政治参与

    论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公民政治参与

    骆天纬[1]2016年在《区域法治发展的理论逻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当下区域法治加快推进的现状,并不仅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直接需求,也不是已往的法治发展类型理论所描述的那种自发的、渐进式的法制变革,而是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指引下,地方政府以一种积极的态度介入其中并加以推动的时代产物。正是地方政府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