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兰[1]2001年在《冷战后美国对外军事干涉:延续及变化》文中提出冷战结束后,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两极体系的终结,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苏争霸的斗争虽已不复存在,但美国对外军事干涉并没有因此而减少。从发动海湾战争到轰炸南联盟,美国不惜公然违反和践踏国际法准则,粗暴干涉别国内政,将军事干涉...
张梅[1]2001年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要遵循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的确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们党重新思考和认识社会主义,彻底抛弃过去的教条主义的思想,正确认识我国...
胡建华[1]2014年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法理分析与法治保障》文中认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其中心内容是要加快...
张淑珍[1]2016年在《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文中认为关于落后国家在革命胜利后走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需要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继续探索。苏联模式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出来的社会主义模式。它一度成为各社会主义...
刘春[1]1992年在《“多元论”评析》文中研究表明全文由前言和四章组成。通过对多元主义理论的历史演变和现实的危害性的考察,特别是对民主社会主义多元论和苏联东欧国家多元论的分析,提出和论证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绝不能走多元化的道路。批判和反对多元论既是一项重要的理论任务,又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在建设...
郭文亮[1]1994年在《大动乱年代的艰难抗争》文中认为“十年一幕反修剧,万户千家长恨歌”。当年那场以“反修防修”为号令的“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大动乱。在那场史无前例的大动乱中,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为了坚持真理,与“左”倾错误以及林彪、江青两个反...
张军锐[1]2016年在《颠覆与重构—数字交往时代的主体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重要的哲学命题之一,主体性承载着现代人文精神的滥觞,表现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建构自我意识、提升自身能动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媒介工具的创造与革新,使媒介已经并且正在成为人们维系正常社会交往、推动自身主体性不断...
王智敏[1]2008年在《“失落”的十年》文中认为可以说“文化大革命”是现代中国最为奇特、最令人费解、也最需要深入研究的事件之一。而既被作为革命手段,又是目的之一的“教育革命”更是一个特殊、敏感、充满矛盾的领域,无论其提出的目标,展开的过程和造成的后果,都无疑是“文革”中最引人注目的主题,高等教育因...
崔久衡[1]1998年在《在重大历史事件的漩涡中》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文革”初期发生的十三件重大历史事件为经,以周恩来在这些事件上的言行为纬,着重从周恩来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三个方面,客观、真实、理性地反映周恩来在“文革”初期为维...
张谦[1]2000年在《国际战略大背景下“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实施“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有关世界政治、国家学说和外交战略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中有关国际战略和“一国两制”论述为指导,对国际战略大背景下“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实践过程...
吴成旭[1]2000年在《试论社会主义选举制度的改进和完善》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选举制度的一般理论分析了现行选举制度在立法和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建议及设想。I一、我国选举制度的概念及其历史演进(一)我国选举制度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1、选举制度以及我国选举制度...
段立雪[1]2016年在《台湾在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空间研究》文中指出台湾“国际空间”问题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台湾退出联合国以后,是“台湾问题”中重要而敏感的一部分,具体可分为“外交发展空间”部分和“非外交发展空间”部分,台湾当局多年来始终致力于寻找进一步扩大其“国际空间”的路径。东南亚各个国家因为地...
闫德华[1]2015年在《缅甸政治转型以来的对外关系》文中研究表明2010年11月大选后缅甸发生了重大转型,国家内政外交大政方针整体上发生了变化,外交成为缅甸转型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大选后的缅甸新政府的外交非常活跃。国际社会对缅甸的转型也抱有期待,西方国家、缅甸周边国家、中国都积极与缅甸发展关系,期待...
冯霞[1]2009年在《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不懈追求。中国社会特殊的历史发展逻辑和独特的国情,决定了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过程。本文以“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模式研究”为题,以“发展模式”形成一种分析视角和分析框架,...
白蕴芳[1]2000年在《市场化进程中的阶层分化及春对政治发展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阶层分化现象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社会阶级结构方面的重大变化,这一变化是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而逐渐展开、并不断走向深人的。高强度大规模的阶层分化不仅改变了中国原有的社会阶层结构,也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许多方...
刘靖华[1]2000年在《全球化的矛盾、民族主义与宗教原教旨主义》文中认为冷战结束后,一方面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步伐加快;另一方面民族主义也再度崛起。这应被视为是各种文明维护自身文化特性的一种反应。但很显然地,民族主义受到了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强烈制约。然而,的确存在整合力量与分化力量的冲突,这是事...
钟蔚[1]2000年在《论IMF与东亚受援国家主权之关系》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指出,IMF在援助东亚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的行动中,对受援国提出了苛刻的贷款条件和经济改革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受援国家主权的干涉。然而,IMF的援助行动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首先,从相关理论角度论述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下国际经...
刘建彪[1]2000年在《马来西亚华人及其对中马关系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马来西亚华侨华人问题为考察的起点,抽取华侨华人在马来亚二百年来尤其是马独立后的时间段,从华侨华人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三个方面来探讨他们对马来西亚社会以及对中马关系的影响,从中得出一些历史的经验和规律,以便更好地为发展今后...
范洪颖[1]2000年在《新世纪初中美关系中的日本因素析论》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探讨日本因素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和作用,并用以调适、发展中美关系。二战结束起至70年代初日本曾追随美国反华。70年代中期迄今日本对美仍具有依附性但自主意识又不断增强,新型中美日三角关系战略格局基本确立。本文在总结冷战时期中美...
游红武[1]2000年在《后冷战时代国际冲突探源》文中提出国际冲突是国际政治实体之间矛盾尖锐化的产物,是矛盾各方为谋求自身利益或实现特定政策目标而发生摩擦、对抗和争斗的局面。只要有国家存在,国际冲突就不会消失。冷战结束后,国际冲突呈现出一些新趋势和特征,其动因也与冷战时代有了较大变化,对此的研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