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积饮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消积饮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卢君仁[1]2000年在《消积饮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消积饮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观察目的观察消积饮及其与化疗结合对中晚期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12例中晚期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消积饮组(治疗组)、化疗组(对照组)和消积饮加化疗组三组。消积饮组予以消积饮50ml,口服,每天2...
  • 心血瘀阻证的计量诊断研究

    心血瘀阻证的计量诊断研究

    李艳娟,王凤荣,陈星,王蕾,王丹[1]2016年在《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规范及心血瘀阻证计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规范化及心血瘀阻证量化诊断方法。方法:该研究搜集了冠心病心绞痛相关二十年的论文,3090例患者的中医证候信息,运用频率、排序、Logistic逐步回归法最大似然...
  • 开心胶囊Ⅰ号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

    开心胶囊Ⅰ号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

    赵锋利[1]2000年在《开心胶囊Ⅰ号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心力衰竭(HeartFailure简称HF)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病理综合征,见于各种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患者一旦出现典型症状,病情将进行性加重,死亡率与恶性肿瘤病人相仿。开心胶囊Ⅰ号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
  • 行水活血方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效应

    行水活血方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效应

    周永红[1]2002年在《宋国维教授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儿肾病综合征(简称小儿肾综,NephroticSyndrome,NS)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肾脏疾病,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许多肾脏疾病都可导...
  • 当归饮子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当归饮子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郭静,杜艾嫒,左小红,周丽君[1]2016年在《当归饮子治疗皮肤病的溯源及现代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归饮子是养血活血、祛风止痒的代表方剂,目前考证其最早出现在宋代《济生方》[1]。自古以来广泛运用于治疗各种皮肤顽疾,包括牛皮癣、湿疮、瘾疹、白疕等证属血虚风燥型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当归饮子尤以...
  • 消痰散结方对胃癌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消痰散结方对胃癌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王建平,魏品康,许玲[1]2002年在《消痰散结方对MKN-45人胃癌细胞ICAM-1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消痰散结方对体外培养的胃癌细胞粘附分子ICAM-1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消痰散结方抑制胃癌细胞转移的作用环节。方法:制备消痰散结药物血清,体外培养MKN-45人胃癌细胞,拟消痰散结方...
  • 针刺对局灶性脑梗塞大鼠脑微循环灌注状态的影响

    针刺对局灶性脑梗塞大鼠脑微循环灌注状态的影响

    关玲[1]2000年在《针刺对局灶性脑梗塞大鼠脑微循环灌注状态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深入揭示针刺治疗脑梗塞的作用机制,本课题以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造成大鼠局灶性脑梗塞为实验模型,以针刺对脑缺血时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为主题,采用显微录相装置结合血管内皮细胞荧光染色法及白细胞荧光示踪法,动态定量地观察...
  • 石斛合剂对糖尿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石斛合剂对糖尿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陈勇[1]2018年在《石斛合剂对db/db小鼠糖尿病肾病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石斛合剂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肾组织中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石斛合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可能机制,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病提供新思路和药物作用的新靶点。方法db/db小鼠(体重45g左右,SPF级,雄性,11~1...
  • 前列腺良性增生症发病机制及中药方剂对其治疗作用的研究

    前列腺良性增生症发病机制及中药方剂对其治疗作用的研究

    蔡文清[1]2000年在《前列腺良性增生症发病机制及中药方剂对其治疗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前列腺良性增生症(benignprostatichyperplasia,BPH)是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其发病率逐年升高。该病的发病原因及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 双氢青蒿复方配伍抗疟的优越性及其作用机理初步探讨

    双氢青蒿复方配伍抗疟的优越性及其作用机理初步探讨

    袁捷[1]2000年在《双氢青蒿复方配伍抗疟的优越性及其作用机理初步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通过双氢青蒿素的复方配伍,寻找高效、速效,安全的新抗疟药复方,为解决至今全球日益严重的疟疾抗药性问题作出努力。通过三因素、三水平L_9(3~4)的正交试验证明:双氢青蒿素+磷酸萘酚喹+甲氧苄啶的复方配伍(D...
  • 加热诱发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观察

    加热诱发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观察

    吴桂雯[1]2016年在《针刺三阴交得气对寒凝证原发性痛经患者经穴红外温度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经络腧穴及针刺研究领域应用越来越广范,红外热像可以为经络腧穴及针刺效应研究提供一定客观依据,目前,尚未有试验将红外应用于得气效应研究。近十年国内循经相关研究,应用声、光、电、热、磁...
  • 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医证型与血清MBP含量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的关系研究

    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医证型与血清MBP含量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的关系研究

    王新高[1]2000年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医证型与血清MBP含量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中风病各中医证型的诊断缺乏客观性的标准。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各中医证型与CT显示的血肿量、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血清MBP含量三方面指标的关系,并进行直线相关及多变量分析,以期对...
  • 补阳还五汤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元存活的实验研究

    补阳还五汤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元存活的实验研究

    钱叶斌,陶有略,黄翠芬,武一曼[1]2002年在《补阳还五汤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元存活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存活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20只,在右侧梨状肌下缘0.5cm处切断坐骨神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以生理盐水灌胃,实...
  • 头针治疗脑梗塞患者前后外周血中内皮素含量的影响观察

    头针治疗脑梗塞患者前后外周血中内皮素含量的影响观察

    陈旭军[1]2000年在《头针治疗脑梗塞患者前后外周血中内皮素含量的影响观察》文中认为内皮素(ET)对脑梗塞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影响,其血浆含量浓度高低可影响患者的预后。本文采用头针治疗急性期脑梗塞患者30例,并与单纯药物治疗患者30例对照。结果表明:(1)头针加药物组与单纯药物组治疗前功能评分无显著...
  • 温病卫分证血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温病卫分证血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张凤萍,张改琴,胡江平,宋杰,陈宁[1]2018年在《温病卫气营血证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综述温病卫气营血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知网,万方数据库的有关温病,包括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温病卫气营血分证的临床研究在血液流变学、...
  • 冠心病心血瘀阻证临床微观辨证研究

    冠心病心血瘀阻证临床微观辨证研究

    黄鹂[1]2000年在《冠心病心血瘀阻证临床微观辨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辨证,就是对患者所表现的证候的辨识与诊断的建立。目前,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是公认的在诊断学上的中西医结合较好方式,这对证的实质研究有一定的意义。但由于各种原因,在研究中对中医证型的诊断和命名方面还有许多不规范之处,一定...
  • 肾虚与感音神经性聋关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肾虚与感音神经性聋关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李莉[1]2004年在《补肾活血通窍中药复方对肾阳虚大鼠听力下降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肾阳虚对大鼠听力的影响及中药复方对这一影响的拮抗作用,并为中医肾与耳的关系提供新的实验资料。方法:利用糖皮质激素模拟SD大鼠肾阳虚模型。造模成功后,设立中药复方高剂量组、中药复方低剂量组、阳...
  • 肾虚对听力影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肾虚对听力影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卢标清[1]2000年在《肾虚对听力影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听觉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其中相当一部分病人治疗甚为困难(如感音神经性耳聋),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关于听觉的生理及病理研究,一直是耳科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西医对于听觉生理及病理的研究侧重于耳局部以及外界的致聋因素...
  • 气垫枕恢复颈椎曲度生物力学实验

    气垫枕恢复颈椎曲度生物力学实验

    余丹丹[1]2000年在《气垫枕恢复颈椎曲度生物力学实验》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采用二维平面有限元计算的实验方法,研究了颈椎曲度减少、变直、反弓3种曲度变化应用气垫枕及头部自身重力的牵引作用,在9种垫抗体位及2种气垫充气状态的情况下,颈脊柱内部的应力分布规律,并从应力与应变关系的角度,探讨气垫枕恢复颈椎...
  • 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测试

    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测试

    高凌云,胡翔龙,许小洋,吴宝华,陈凌[1]2006年在《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检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方法:利用针型温度传感针,对32名志愿者沿督脉线及其两侧旁开约2cm的非经对照点共5个水平的皮肤及深部组织的温度进行了检测,并在自然状态下对志愿者背部进行了红外摄...